【科幻書記】SFAZ(2) 別教小孩玩遊戲──【Ender's Game】評介

Copyright (C) 1995 by Mahasamatman, All Rights Reserved.



當軍方的人來領走 Ender時,他只有六歲。他沒有犯什麼錯,只 不過殺了一個人。原因呢?只是因為他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姊姊。 身為老三不是他的錯,但其他人不會諒解。在一個將人口控制視 為圖騰禁忌的社會裡,即使他的配額是政府特別批准的,他和他的家 人還是得承受莫名的壓力。但相較於人類整個族類的壓力,那又微不 足道了。

這是人類掙扎求生的時刻,地球已經在戰爭狀態中許久了。和外 星人的首度接觸帶來的是一場難以想像的災禍。Bugger在毫無理由下 ,Bugger攻擊人類的太空船,地球原始而無防備的太空船隊,根本抵 擋不住先進的Bugger艦隊。第一次入侵根本就是一場大屠殺。當第二 次入侵直接指向太陽系時,人類有了稍好的準備,但是仍然不是對手 。大部分的艦隊都被殲滅了。在面臨滅亡的關頭,Rackhem 指揮殘存 的艦隊,奇蹟式地扭轉戰局,將入侵的敵人一掃而空。

距離上次Bugger的入侵不過短短八十年的光景,人類無時不防備 著Bugger再次的蠢動。雖然第三次入侵一直遲遲不來,等得越久,就 越意味著這第三次入侵的規模會更大,Bugger一定會做更萬全的準備 來報一箭之仇。人類的科技在這八十年間雖有進展,跟Bugger比起來 還是有一大截。唯一勝利的可能是再有一個像 Rackhem一樣的天才來 指揮部隊,或許可以用戰術和謀略來彌補科技上的落後。要發現一個 自然的天才實在不容易,還不如用基因過程培養一個出來。 Ender就是這個基因計劃的產品。他的哥哥Peter太過暴力了,他 的姐姐 Valentine又太過柔弱,他會是最佳的人選嗎?這一切都要看 他是否能通過軍事訓練的考驗,讓他的天份發揮到極致。

作戰學校的訓練是一連串的遊戲,從 Notepad上的心理電玩到無 重力室中的分組對抗。對這些六、七歲的小孩子來說,遊戲恐怕是唯 一能接受的課程。從第一天開始, Ender就顯露了他的天份。他聰明 、反應快、觀察入微,對謀略的運用更有不同常人的原創力。但他沒 有朋友。他的聰明和表現讓他成為忌恨的對象。教師們並沒幫上任何 忙,相反地,他們反而有意無意地加深這些矛盾,將他孤立起來。除 此之外,他們還不時地陷害他,要不是用一個緊接一個的對抗賽來折 磨他的耐力,就是任意更改遊戲的規則來限制他的行動。令人難以置 信的是,他沒有輸過!不論條件再惡劣,敵我比例再懸殊,他從沒有 輸過一次對抗賽。求勝是他唯一的目標--即使在他身心面臨崩潰的 時節。

他畢業了,只花了四年。跳過了五年的課程,他直接進入了指揮 學校。在那兒,他的教師是 Rackhem,而他的畢業考是‧‧‧。

※※※※※※※※※※※※※※※※※※※※※※※※※※※※※※

【Ender's Game】成功的地方在於緊湊的情節安排,一個又一個 的危機和挑戰;這些危機和挑戰其實算不了什麼,但一應用到一個不 到十歲的小孩身上,再加上身繫全人類命運安危的重擔,使人不得不 耽了一份心。Ender 撐得下去嗎?萬一他不是眾所寄望的軍事天才怎 麼辦?他要如何對付Bugger呢?這一切都造成了充分的張力,讓全書 毫無冷場。當然了,許多的布局和發展也是匪夷所思;就像 Rackhem 成為Ender的老師,以及最後的畢業考。

當然了,Peter和Valentine的崛起也是十分戲劇性。雖然他們沒 有 Ender的軍事天份,他們仍然有掌握權力的天份。他們躲在電腦終 端機的後面,締造了一個政治的藍圖。有趣的是,他們兄妹三人還是 關連的。如果 Ender失敗了,那就是人類的世界末日,根本就不需要 他們的藍圖了。但如果 Ender成功了,在沒有外來威脅的情況下,地 球馬上就會發生一場世界大戰。他們的藍圖就可以派上用場,為他們 博得舉足輕重的權力地位。

這書裡頭還是有一個漏洞。那就是無法解釋人類如何發現Bugger 數十個星系的位置。Card告訴我們,Bugger之間的溝通,由一種類似 心電感應的現象來進行;而所有Bugger都由 Hive Queen 來控制。人 類之所以不能和Bugger溝通,就在於無法進行這樣的感應。這造成了 一個兩難的問題。首先,如果Bugger只用心靈溝通,完全沒有語言文 字,人類如何發現那些星系位置的?另一方面,如果人類從俘穫的 Bugger船艦上發現這些儲存的資料,這表示Bugger還是要使用某種文 字標記,人類不可能無法辨識出這些標記的意義,進而發展出溝通的 方法。這是很說不通的事情。

再來就是,全書最後一章的轉折有點太突兀。基本上這是Card為 了下一本書【Speaker for the Dead】所作的引子,放在此處其實不 太恰當。【Speaker for the Dead】和【Ender's Game】的風格、主 題完全不同,許多讀者甚至不太能接受這兩本書屬於同一系列。這一 章也有同樣的困擾。在【Ender's Game】中,讀者很容易就被 Ender 只爭朝夕的態度所影響,只關心遊戲的勝負,甚至會忘了Bugger的威 脅。Bugger在書中只是非常遙遠的背景角色,更不用說可能有任何同 情式的了解。而Card想要在短短一章之中徹底改變這個情形,從外離 的遊戲目標轉成有血有肉的角色,甚至要 Ender背負起幫助他們重生 的責任。這樣的轉折實在太大,也太突然了。我認為如果讓 【Ender's Game】在 Ender跟著殖民船而去時就結束,而把這最後一 章改放在【Speaker for the Dead】的前頭當作引子,感覺或許會好 一點。

看完了這本書,不妨再繼續努力,接著看下一本,【Speaker for the Dead】。如前所說,這本書有著完全不同的風格,但是值得一讀 。且待下回分曉。

%T Ender's Game
%A Orson Scott Card
%I Tom Doherty Assoc.
%I A Tor Book
%C New York, NY
%D Jan. 1985
%O Hardcover. 1985 Nebula, 1986 Hugo.
%G ISBN 0-312-93208-1
%P 357
%S Ender's Game
%V 1

%T Speaker for the Dead
%A Orson Scott Card
%I Tom Doherty Assoc.
%I A Tor Book
%C New York, NY
%D March 1986
%O Hardcover. 1986 Nebula, 1987 Hugo.
%G ISBN 0-312-93738-5
%P 415
%S Ender's Game
%V 2

%T Xenocide
%A Orson Scott Card
%I Tom Doherty Assoc., Inc.
%I A Tor Book
%C New York, NY
%D August 1991
%O Hardcover, US$ 21.95
%G ISBN 0-312-85056-5
%P 394
%S Ender's Game
%V 3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