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書記】SFAZ(3) 同情式的了解──評【Speaker for the Dead】

Copyright (C) 1995 by Mahasamatman, All Rights Reserved.

【Speaker for the Dead】是 Orson Scott Card 繼【Ender's Game】後的續集。它特別的地方是它不但沒有續集作品侷促的感覺,相 反地, Card 在本書中揚棄了前一部書的風格,另起爐灶,創造出一部 不論在主題或風格上都幾乎是全新的作品。許多喜愛【Ender's Game】 的讀者都懷疑,這到底是不是 Orson Scott Card? 姑且不論這本書和 前一部書有多大的差異, Card 在這本書的表現恐怕要高出【Ender's Game】許多。很顯然地, 1986 的 Nebula 獎及 1987 的 Hugo 獎的評 審也都作如是想,要不然他們也不會連續兩年都頒給 Card(【Ender's Game】得到 1985 的 Nebula 及 1986 的 Hugo)。

【Speaker for the Dead】的背景,和前一部書一樣,設在異星文 化之間的接觸。不同的是,這個接觸取代了主角 Ender的冒險,成為故 事的主線。試著想像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之間的初步接觸,兩邊有著自 己獨特的文化,禁忌,社會組織,甚至於基因和進化過程;彼此誤解似 乎是無可避免的。在【Ender's Game】中,人類和 Bugger 間的接觸以 誤會始,而以悲劇收場;當人類終於開始了解 Bugger 之時,已經太晚 了。這份罪惡感延伸到本書中,形成人類過度神經質地想保護新接觸的 Piggies 文化,結果仍然是誤解,又幾乎釀成了大禍。Card 在這兒似 乎暗示著當文化接觸時,某種程度的文化衝擊(或文化震憾)是無可避 免的。唯有經歷過這樣發現真相的震驚,彼此才能有同情式的了解。這 也意味著文化的絕對保存並不可能。文化間的互動更能刺激彼此的了解 。

##ReadMore##

在副線的發展上, Card 也應用了相似的概念來處理人類自身的覺 醒。如果說人類因為缺乏了解而致引起 Bugger 的滅種,Ender 更是這 種無知和愚昧的最典型代表--他自始至終還以為自己正接受遊戲測驗 ,不知是自己一手毀滅了數十億的智慧生物。我們可以想像當他知道真 相後,那種震驚恐怕是難以承受的。另一方面,只有在經過這樣的震驚 後,他才能夠重新審視自己;也只有在背負這樣的罪過,他才能有意志 和決心去發掘真相--他無法再允許因為真相被蒙蔽所造成人類的傷害 。所以呢,他的演說不只是例行公事,也不是用來粉飾逝者的人格。他 只是要指出真相--逝者的真實故事,讓周遭的人重新審視逝者,以及 自己的無知與愚昧。這跟主線的發展是一致的。

除了文化和心靈的省視之外, Card 更建構了一個生物科學的大夢 --不同形態的生物間的互相轉化。中國傳統說「腐草生螢」、「冬蟲 夏草」;在這個特殊的星球環境下,什麼不可能都是可能。由此,Piggy 的生命三部曲,從幼兒到轉成樹的成熟期,就十分自然。不禁要想:如 果生命的延伸可以用不同的生命形態來表現,相信人類會更願意去檢討 自身和世界的和諧關係。

%T Ender's Game
%A Orson Scott Card
%I Tom Doherty Assoc.
%I A Tor Book
%C New York, NY
%D Jan. 1985
%O Hardcover. 1985 Nebula, 1986 Hugo.
%G ISBN 0-312-93208-1
%P 357
%S Ender's Game
%V 1

%T Speaker for the Dead
%A Orson Scott Card
%I Tom Doherty Assoc.
%I A Tor Book
%C New York, NY
%D March 1986
%O Hardcover. 1986 Nebula, 1987 Hugo.
%G ISBN 0-312-93738-5
%P 415
%S Ender's Game
%V 2

%T Xenocide
%A Orson Scott Card
%I Tom Doherty Assoc., Inc.
%I A Tor Book
%C New York, NY
%D August 1991
%O Hardcover, US$ 21.95
%G ISBN 0-312-85056-5
%P 394
%S Ender's Game
%V 3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