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為將之道

著名的普魯士參謀總長老毛奇(Helmut von Moltek, the Elder)曾說過一句話:「沒有一個作戰計畫能在跟敵人接戰後還存活。」

這是很耐人尋味的一句話,因為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事前計畫一開戰就沒用,而戰場狀況瞬息萬變,指揮官又不能時時掌握戰況,那大家不是在混戰一場嗎?

##ReadMore##

其實,老毛奇會說這句話是有他的理由的。老毛奇終其一生(1800-1891)至少有 60 年的時間待在普魯士參謀本部(General Staff)裡,在他於 1864 年以參謀總長的身份指揮普丹戰爭之前,他自己帶過最大的部隊還不到一個連的兵力。他在參謀本部裡做些什麼事呢?計畫、計畫、再計畫!

普魯士參謀本部是近代普魯士軍隊的核心,當由腓德烈大帝創建的普魯士陸軍在十九世紀初被拿破崙擊潰後,一批改革派推動軍隊制度化與國家化,而參謀本部則是他們嘔心瀝血的成果。

參謀本部的功用,在平時是作戰準備的計畫單位,在戰時則是協調各軍的指揮中樞;做為一個優秀人才的集中地,它更具有發掘及培養優秀軍官的功能 。這是全世界的首創,普魯士陸軍也在這個機溝的策畫與運作下,在 40 餘年間從拿破崙戰爭的灰燼中重建起來,在 1864 到 1870 年間的三次戰爭中(普丹、普奧、及普法戰爭)樹立起世界一流的地位。美國知名的軍事理論家杜皮上校(Col. T. N. Dupuy)稱其本質為「用組織化達成軍事上的卓越」(institutionalizing military excellence)。

老毛奇身在參謀本部中,自然深知事前計畫作業的重要性,他怎麼可能自打嘴巴呢?其實他之所以會說前述那句話,很可能就是他也深知完全仰賴紙上作業的弊病,所以要給他的同僚跟屬下一個警惕。這句話其實也跟他的指揮 風格完全一致:他雖然要求詳盡的事前計畫,但是一旦開戰,他就把權力下放到他屬下各軍的指揮官手中,只發佈一些指導原則(directives),而不下令,連軍團級的作戰他都不控制;他要求手下的指揮官充分發揮主動進取 的精神──這也是現代普魯士陸軍的建軍精神──來自己主導完成任務。

但在另一方面,他並不是真的完全放手不管,他仍然密切的注意戰局的發展;當有危機出現時,他也能表現出一個優秀指揮官的特質──掌握情勢、當機立斷。在 1866 年普奧戰爭中的哥尼格拉茲(Koniggratz)之役,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很值得思量。

當時奧軍主力在波西米亞的哥尼格拉茲附近集結,他根據最新的計畫指揮三個軍團(第一軍團、第二軍團和易北軍團)準備分路包圍估計位在易北河東的奧國部隊。但在 7 月 2 日下午,位在中央的第一軍團跟奧軍的三個軍接觸,位置卻在易北河西。第一軍團司令官採取主動攻勢,並且聯絡左翼的第二軍團要求支援。

當這個消息在午夜時分傳回老毛奇的大本營時,老毛奇馬上就知道麻煩大了,他正確地研判奧國主力其實是在易北河西而非河東,如此一來,第一軍團就不再是跟幾個軍交戰而已,它很可能會被奧國部隊以眾凌寡地吃掉,這麼 一來,其他兩個軍團也有被各個擊破的危險。他馬上把普王威廉請起床,兩人連銜命令第二軍團全力支援。

果不其然,由於狀況不清,再加上第一軍團司令官的請求語焉不詳,原本第二軍團方面只準備派遣一個師來支援。當普王跟老毛奇的命令在凌晨四點到達第二軍團司令部後,第二軍團改變了計畫,全軍連夜轉向支援第一軍團。結果在第二天早上約 11 點鐘的關鍵時刻到達戰場,出現在奧軍的側翼,促成奧軍的大敗。

老毛奇在這裡的表現正好替「為將之道」做了最好的示範。一個指揮官必須能夠在事前計畫與因應情勢變化中取得一個平衡,並且要能當機立斷、掌握戰機。指揮能力的好壞應該就是在這裡。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