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國造槍械列傳

書名:國造槍械列傳 1867─2000
作者:林佐乙
出版者:全球防衛雜誌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0 年 1 月初版
頁數:119 頁

把這本書從頭到尾看了兩次後,終於可以肯定的說,台灣總算出了一本比較像樣的中文槍械專刊。

這本書的內容當然是以介紹國造槍械為主,資料的蒐集很顯然來自於聯勤兵工廠的史料,這是多年來第一次大量公開,內容彌足珍貴,其權威性自不待言。除 了早期槍械的介紹外,重點還是放在近年來聯勤輕武器的發展與介紹。對於服過役的讀者來說,看著自己曾經朝夕相處的槍枝重現眼前,自然有一份親切感;沒有服 過役的,也會對國造武器的努力留下深刻印象。

##ReadMore##

除了國內自己的發展資料外,當內容涉及國外槍械主流時,作者顯然也做過充分的研究,對於相關槍型的沿革發展都有相當詳細而正確的說明,提供給讀者一 個比較的機會。而且,在美工和文字編輯方面也都下過一些功夫,幾乎沒有什麼顯眼的瑕疵。照片方面,當然十分精彩,多張歷史性槍械的照片以及近年來聯勤原型 槍械的照片都讓人大開眼界。

雖然本書內容豐富精彩,還是免不了有些小瑕疵,在此願提供一下個人意見,希望能在再版中改正過來。

  1. 早期槍械的介紹似乎稍微簡短了一些。在清末民初各地有許多大大小小不同的兵工廠,也有許多不同型號的槍械,如果也能從大陸蒐集這方面的資料,應該會讓整個內容更完整。

  2. 在 談到 32 年式手槍時,忽略了這型槍真正的由來,只談到顧客對毛瑟廠的要求。實際上,毛瑟 C96 型手槍在西班牙被大量仿造並賣到中國來,這些槍中有不少經過改裝,變成高容量的全自動手槍,這是「快慢機」最早在中國出現的濫觴。也因為有這商業競爭上的 壓力,毛瑟才決定推出自己的全自動手槍。事實上,在第 15 頁右上角的照片中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一把「西造」20 響的駁殼槍。

  3. 在 24 頁標題 T-75 系列「自動手槍」,很顯然是「半自動」之誤。

  4. 在介紹 T-75 及 T-75K1 這種改型多次的槍支時,最好能夠按順序排列照片並標明改型日期,方便讀者瞭解前後發展。另外,在文中說明時也應該要標明所描述的是哪張照片或圖片,才不會讓讀者前後翻頁還不知道應該看哪張照片。

  5. 第 30 頁左下提到「…嘗試以膛線自旋控制開鎖的後座延遲系統,的確可以抵消部份造成槍口上揚的扭力。…」對於這一點稍有疑問,不知道彈頭扭力如何造成槍口上揚?恐怕得再澄清一下。

  6. 第 42 頁左上的照片標明為 MP38/40 衝鋒槍,其實是 MP40 衝鋒槍。MP38的彈匣槽外殼沒有那幾道水平凸紋。

  7. 第 50 頁談到光緒 16 年(1890 年)仿自奧匈帝國曼里契式步槍的 8 公釐「 快利步槍」,這並不正確。曼里契(Ferdinand von Mannlicher)雖然 是個知名的槍械設計家,也設計過多種栓式槍機的步槍,但是奧匈帝國從來就沒有使用過他設計的旋轉栓式槍機步槍,他們用的是他的直拉式槍機的設計。從那兩張照片(第 50 頁和第 51 頁)看起來,所謂的「快利步槍」應該是仿德國的 Karabiner 88,Gewehr 88 Commission Rifle 的卡賓型。它的槍機拉柄的位置和彈倉是 Gewehr 88 和 Kar 88 的造型,而槍托側面容納背帶環用的方形凹痕以及前方包住整個槍管直抵槍口的護木,都是卡賓型的的特徵。這型槍使用了類似毛瑟的槍機設計,和曼里契彈倉的概念,不能算是曼里契式步槍。



  8. 第 78 頁右上的機槍照片說明有誤。從右方多根槍管及中間地上擺的 37 發彈筒來看,應該是 Mitrailleuse 機槍才對,不是葛特林機槍。



  9. 第 81 頁右上的照片是捷克製的 ZB26 輕機槍,ZB30 在槍管下方的活塞系統長度只到槍管的一半。另外同頁說的布魯諾(Bruno)ZB26 也不正確。Brno(沒有 u)是生產 ZB26/30 的 Ceskoslovensaka Zbrojovka 廠所在的城市,不該用在槍名上。要冠用廠名的話,可以用縮寫 CZ ZB26。

除了以上的小缺失之外,並沒有其它的大問題,絕對是瑕不掩瑜。對於想多瞭解一下國造槍械發展歷程的人來說,這是不可或缺的一本書。我個人極力推薦。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