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QSZ 92 式半自動手槍

在使用數十年俄系武器系統後,中國的輕武器發展開始注意到世界潮流,從 87 步槍系列開始使用的 5.8 mm 口徑子彈和牛犢犬式的設計,正代表這個新的方向。在手槍方面,最近配發的 QSZ-92 也是一個里程碑。(主要參考資料來源:http://www.levistone.com/gunner/QSZ92.htm

國民政府時期手槍狀況

在手槍方面,中國在二次大戰結束前最常用的槍就是俗稱「盒子砲」的德國毛瑟 C96 型半自動手槍及其仿造型,它的口徑是 7.63mm Mauser,固定彈匣容量 10 發。這型槍在中國流行的程度甚至於到了要迫使德國毛瑟原廠推出全自動型來跟改造型競爭的地步。

##ReadMore##

除了毛瑟手槍,比利時 FN 廠的白朗寧(Brwoning)手槍也很受流行。這些槍口徑大多是 6.35 mm Auto 或是 7.65 mm Auto,直接反衝式設計,體積小巧、便於攜帶,不論是軍方或民間都很受歡迎。使用 9 mm Parabellum 的白朗寧高威力(Hi-Power)手槍由於推出較晚,已近抗戰時期,只有由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從加拿大訂購一批使用,並未大量流行。

在抗戰期間,中國接受美援,自然也開始使用美式口徑的彈藥。這時引進的 M1911A1 手槍,使用 .45 inch ACP 子彈,體積龐大,重量也不輕,其實不適合東方人體型。

中共建政後手槍發展

在中共建政後,基本上仍使用從國民黨軍隊手中繳獲的武器,一直要到韓戰後期,才開始大量引進蘇式裝備。從此蘇式武器成為中國此後 30 年間的輕武器標準,後來推出的各種手槍也是使用蘇聯的彈種。

54 式手槍
中國推出的第一款蘇式手槍是仿自蘇聯 Tokarev TT-33 的 54 式手槍,使用 7.62 mm Russian 子彈(中國稱 51 式手槍彈),彈匣容量 8 發。Tokarev TT-33 使用的是白朗寧短後座設計,閉鎖結構和 M1911 相同,也是使用搖動連桿在發射後將槍管後方拉下跟滑套分離的。它的設計上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擊鎚及扳機組被設計在一個可取出的模組中,維護時容易更換;整 體設計上對於簡化生產程序特別下了一番功夫。但是,它竟然簡化到沒有手動保險!一支沒有手動保險的單動式手槍在攜帶時不能有子彈上膛,要不然就太危險了。

59 式手槍
第二款是仿自蘇聯馬卡洛夫(Makarov)手槍的 59 式手槍,除了重量稍有差異外,其他各部完全相同。馬卡洛夫手槍其實是仿自德國華瑟廠(Walther)的 PPK 手槍(007 的用槍),子彈口徑 9x18 mm(9 mm Makarov,中國稱 59 式手槍彈),直接反衝式設計,彈匣容量 8 發。理念上是給中級以上軍官使用的隨身自衛武器。

64 式手槍
這是一種獨特的手槍,整支槍管包在一個消音器中,原本設計就是給特種部隊使用。它使用直接反衝原理,彈匣容量 9 發,使用 7.65mm Browning(7.65mm Auto,.32 ACP)半底緣(semi-rimmed)手槍彈。

67 式手槍
這支槍基本上和 64 式大同小異,一樣也有消音器的配備。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配用 7.62x17 mm 64 式無底緣手槍彈,彈匣容量也是 9 發。

77 式手槍
77式手槍,仿自二次大戰前德國的利格諾色單手手槍(Lignose Einhand Pistol),直接反衝式設計,彈匣容量 7 發,使用跟 67 式手槍相同的 7.62 mm 64式手槍彈。這型手槍的特色是扳機護弓不是一體,護弓前端跟滑套連在一起,所以如果用射擊手的食指鉤住護弓前端向後扣拉,可以將滑套後拉,因此可以單手上膛。這就是台灣俗稱的「黑星」手槍。

80 式手槍
基本上仿自德國毛瑟廠在 1930 年代推出的 C96 全自動型 Schnellfeuerpistole。使用 7.62 mm 51 式手槍彈,使用可分離式彈匣,容量有 10 發及 20 發。

從以上各型手槍的發展看來,中國軍方從前對於手槍並不重視,槍型設計上也都是以個人防身為主;從使用小口徑、低威力的彈藥以及低容量彈匣看來,並沒有考慮到在戰鬥狀況下使用的問題。事實上,一把好的手槍,配上威力足夠的子彈,仍然能在近距離戰鬥中或是緊急時發揮良好效果。

中國最新手槍 QSZ-92

美軍在 1980 年代改配發 M9 手槍,引起各國軍方一陣改用 9 mm Parabellum 子彈的熱潮。即使中國強調要有中國特色,對於這番熱潮恐怕也免不了受影響。QSZ-92式是中國手槍最新的發展,也搭上了世界潮流的列車。

QSZ-92 在發展過程中很顯然擷取了歐美各國現役手槍的特點,希望能夠整合出一支兼具各種優點於一身的現代手槍。以中國的冶金技術來說,製造上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但在設計上能否推陳出新,排除過去數十年來模仿他人的心態,則值得多加注意。

QSZ-92 有兩個地方特別值得注意。一是它的槍機閉鎖運作的方式,另一是它所採用的材質。

槍機閉鎖運作方面,它不使用傳統的白朗寧短後座方式,卻使用旋轉槍管的設計。其他採用旋轉槍管設計的手槍中較為知名的有捷克 CZ 22/24,法國 MAB PA-15,以及 Beretta 的 M8000 系列。這種設計比較複雜,加工程序較多,但據 Beretta 聲稱會減少後座感,有助射手在持續射擊時掌控槍支。但是從 Beretta 推出 M8000 型以來,似乎並沒有引起太大迴響,因此旋轉式槍管的效應還有待觀察。從結構上看來,QSZ-92 跟 MAB 頗為神似,同樣使用連接座和滑套阻銷來提供槍管旋轉的滑槽,不必另在槍身上做出固定滑槽。

在材質方面,QSZ-92 使用塑料一體成型的方法來製造槍身,正是從 Glock 開創的現代潮流。塑料材質耐磨、耐腐蝕,質量輕,也容易保養,中國設計人員似乎已經掌握到製造高強度塑料的技術。以台灣目前的石化技術來說要製造這種材質 並不困難,但聯勤迄今似乎尚未有類似的計畫,十分可惜。

除了這兩點之外,QSZ-92 也採用了一些現代的設計,如雙動/單動式(DA/SA)、撞針保險、彈膛指示器、手動保險兼具擊鎚解除鈕、左右手都可使用的彈匣卡榫及保險等等,這些都是現代手槍最基本的要求。

彈匣設計在兩側中空,這種設計比較少見,歐美各國多半是用在 .22 LR 子彈的彈匣上,在較大口徑手槍上使用的例子不多,印象中有 Smith & Wesson 的 Model 39 手槍及 Beretta 的 M1934;QSZ-92 使用這種設計很顯然是沿用馬卡洛夫手槍(中國的 59 式手槍)和 77 式手槍彈匣設計的關係。但是不論是 S&W Model 39、馬卡洛夫、或是 77 式,它們都是單排彈匣;QSZ-92 的雙排彈匣採取這種設計很可能絕無僅有。匣壁中空的彈匣固然有能快速檢視餘彈數的好處,但是泥沙、異物等也容易進入彈匣,增加給彈故障的機率。另外中空的 匣壁會降低匣體強度,從照片看來,前後各加壓了一個肋條,恐怕就是為了彌補這個弱點;當然了,這樣一來生產成本也會增加。

在槍型方面,讓人看了很眼熟,似乎跟白朗寧的 Hi-Power 有點類似。再仔細看看,原來跟 FN 廠的白朗寧 BDA 如出一轍;在線條方面比較粗獷一些,不過既然是軍用為主,並沒有什麼關係。

槍身前方也配合現代趨勢,兩側各設有一道溝槽,供作固定附件之用,可加裝雷射定標器或是戰鬥燈具。不過 QSZ-92 這兩道溝槽跟台灣聯勤的 T75K1 有同樣的缺點,長度都太短,除非裝用專為此槍設計的附件,否則部份國外生產的附件很可能裝不上去。這在本國軍隊使用還沒關係,如果要外銷的話,可能會是影 響顧客意願的一個因素。

QSZ-92 經過 6 年的發展,相信已經有過充分的測試。但是據公開的資料宣稱解放軍開的規格要求故障率在 0.2% 之下,這個標準似乎有點過低。美軍在測試 M9 的時候規格故障率是每 5,000 發不能超過一發,Berreta 92 F 的表現是每 20,000 發才有一發故障。另外資料中把 QSZ-92 拿來跟 FN M1935 Hi-Power、法國 MAS M1950、德國 HK P9(資料中的 P99 明顯有誤)等幾十年的老槍相比,似乎有點勝之不武;要比較的話應該跟現代同級的槍支比較才是。

槍種

QSZ-92

T75K1
FN Five seveN
Walther
P99
CZ 100
Beretta 8000
HK
USP
Glock 17
全長(mm)
190
194
208
180
177
180
194
186
槍管(mm)
110
106
122.5
102
95
92
108
114
重量(g)
760
910
744
630
645
925
770
625
彈匣容量
15
15
20
16
15
10
15
17
槍身材質
塑料
鋁合金
塑料
塑料
塑料
鋁合金
塑料
塑料
作用方式
後座旋轉
後座落下
直接反衝
改良白朗寧
改良白朗寧
後座旋轉
改良白朗寧
改良白朗寧
推出年份
1998
(1998)
1997
1997
1997
1994
1993
1980

當然了,上述的比較其實沒有多大意義,只是顯示了大略的尺寸,相差都不多。真正的比較得看槍支的精確度及故障率。問題是除非 QSZ-92 開始外銷,讓第三者真正拿來跟其他槍支測試評比,否則我們很難能得到一個確切的數字。

QSZ-92 規格

子彈規格:9x19 mm(9 mm Luger, 9 mm Parabellum)
口徑:9 mm
槍管長度:110 mm(4.25 英吋,估計值)
全長:190 mm(7.5 英吋)
空重:760 g(1.67 磅)
彈匣:15 發
照門:固定式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