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走廊淺釋

在有關朝鮮空戰的資料中,「米格走廊」這個詞屢見不鮮,但是似乎總是讓人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在當時的地理空間以及軍事運作上,都看不到有「走廊」的存在,那麼,為什麼要稱之為「走廊」呢?

首先,先說明一下「米格走廊」到底是什麼。「米格走廊」是 MiG Alley 的中譯,「米格」不用解釋,Alley不知道在什麼時代被譯成「走廊」。Alley 一般指的是小巷,特別是在臨大街的建築物旁側或後面的小巷,這裡會翻成「走廊」大概是比照「空中走廊」(air avenue of approach),其實沒有什麼根據,跟原字有所差異。

而MiG Alley這個詞是朝鮮戰爭中美國噴射戰鬥機飛行員用的切口,開始出現的時間大約在1950年底至1951年初,此時蘇聯空軍的米格-15開始參戰,對聯軍飛機形成威脅,美國空軍緊急調來F-86應付,這個詞也開始流行。美國飛行員指的是什麼地 方呢?他們用這個詞指的是南至北緯39.5度左右、北至鴨綠江邊、東至東經126度,西至鴨綠江口的一塊區域。從地圖上看來,這樣一塊寬廣的地區,如何都 不能說是一條走廊,更不像是一條小巷,這顯然不會是根據形狀來命名。

##ReadMore##

事實上,Mig Alley的背後有許多複雜的因素,仔細檢證起來,會發現沒有所謂的「走廊」的成分,以下就來一一探討。

在1950年底中國參戰後,美國政府高層不但沒有放寬空軍作戰的交戰規則,反而加上重重限制,嚴格禁止飛越鴨綠江進入中國領空,以免擴大事端。這是 政治考量嚴重限制戰術作為的一個開端,可以說是後來越戰時文人政府對實際作戰做鉅細靡遺干涉(micro management)之愚蠢行為的濫觴。這些限制體現在1950年11月的就是對鴨綠江上橋樑的轟炸,美國飛機被限令只能在鴨綠江中線以南以垂直於橋體 走向的方式轟炸這些橋樑,而不能以斜過橋體走向來轟炸;雖然後者比較有效,但是可能會越過中線。美軍飛機就在這限令之下,冒著江北射來密密麻麻的中國和北 韓高射砲火(由於沒有被轟炸的顧忌,許多這些高射砲位甚至沒有偽裝)進行轟炸,自然效果不彰。

到了1951年,這個禁令仍然存在。許多被F86擊傷的米格機向北逃逸,只要越過鴨綠江就是安全禁區,美軍飛機只能放棄追擊,因此放過了不少米格機。後來經過飛行員不停地抱怨,1952年後這個禁令稍稍放寬,在咬上敵機的情況下(hot pursuit)也可越過禁區。飛行員們當然都會把這個規定的解釋盡量延伸,偷偷地越境攻擊米格機,但是仍然不許碰觸中國境內機場。

中蘇朝空軍使用的機場集中在中國境內沿鴨綠江岸不遠處,不用擔心受到美空軍轟炸。不過蘇聯飛行員也有類似美軍的政治限制。由於蘇聯是秘密參戰,不想 有證據落人口實,所以嚴格限制其飛行員作戰區域,南不超過平壤至元山一線,西不越過海岸線,以免飛行員被擊落後成為俘虜而曝光。中國和北韓飛行員當然沒有 這種限制,但是因為其訓練及素質不如蘇聯飛行員,通常也不會離開這個區域出擊。

另外,在韓戰前半,美國F86噴射戰鬥機參戰的數量不多,在1951年中之前只有第4聯隊的半個聯隊44架,1951年底時才增加到2個聯隊(缺一 個中隊),其主要基地在漢城附近的金浦(Kimpo)和水原(Suwon)機場。在航程上,美國F86A的戰鬥半徑約在330英里左右,從漢城以南機場起 飛,就算外掛拋棄式油箱,最多也只能在鴨綠江附近巡邏20分鐘就得打道回府。而當時美國本土生產的外掛油箱產能供應不足,讓這些軍刀機有時只能掛一個外掛 油箱出擊,嚴重影響滯空時間。

在中蘇空軍方面,戰鬥區域就在家門口,當然沒有航程上的問題,更何況MiG-15的作戰半徑其實超過F-86。F-86A和F-86E的作戰半徑在 530公里左右(330英里),而後來的F-86也只有740公里(460英里)。MiG-15bis的作戰半徑有760公里(480英里),使用拋棄式 外掛油箱時可達920公里(576英里)。

中蘇朝飛行員在整體技術及訓練上遠遠不如美軍,所以他們利用了米格機優於F-86的最大升限,在中國境內集結編隊高速爬升到最大高度,然後再橫過鴨 綠江進入朝鮮境內,讓F-86可望而不可及。由於有這個高度優勢,它們才能進出米格走廊區域。假如F-86可以飛到與MiG-15同樣的高度的話,整個空 戰戰局會大大不同。

這種先在東北境內爬高再越境的作法,自然也影響到油料消耗,減少了實際作戰航程。而腿比較短的F-86起飛後就向鴨綠江邊飛行逐步爬高,反而沒有油 料無謂的浪費。所以,所謂MiG-15航程短其實是果,而不是因,真正原因是打不過F-86,只好用高度保命;要用高度保命,腿就長不了。

所以,米格走廊就出現了,大部分的空戰也都發生在此區域內。在這個區域之外,美軍飛機可以說是來去自如,即使是舊式的螺旋槳飛機,也很少受到騷擾, 唯一的威脅是防空砲火。而在這個區域內,除了F-86之外,其他飛機進入都有相當的危險性。雖然F86的空戰記錄不錯,但是由於數量較少,滯空時間又受 限,更不能進入中國境內對共方機場進行大規模掃蕩,所以無法掌握這個地區的絕對制空權。從另一方面來看,蘇聯空軍雖然數量較多,又沒有如F86的航程限 制,但也無法將F86趕出這個區域,只能說是雙方共險,在整體技術和能力上顯然是遜了一籌。

那麼,蘇聯飛行員對這區域的名字是什麼?他們都稱之為「香腸」,大概是因為在其作戰區域圖上其形狀類似香腸的緣故;更何況對他們來說,這個區域並沒有通往任何地方,當然不會是條「走廊」了。

話說回來,Alley該當何解?在英文中有個詞叫做alley fight,指的是不良少年和幫派間的鬥毆,這通常都不會發生在大街上,而是發生在小巷、後巷裡;在電影中大家應該也常常看到一些犯罪或打鬥的場合都是發生在陰暗的後巷裡。Back alley 這個詞也往往會給人一種陰暗、危險的印象,是一些惡棍(villians)、罪犯、癟三等才會使用的地方,一般正常人通常會避免進入。

1951年2月5日的時代雜誌的一篇朝鮮空戰報導對 Alley 這個字的意思有最明顯的詮釋。此篇報導中描述當年1月21日美第27戰鬥護航聯隊大隊長威廉‧E‧伯特蘭姆中校的F-84擊落米格機(此機為李漢大隊中隊長趙志財的座機)的經過。在文中加了個側欄說明 MiG Alley的由來。

"MIG Alley." U.S. jet pilots have their own name for the northwestern corner of Korea, where the MIGs have been darting back & forth from their sanctuaries beyond the Yalu. The name: "MIG Alley."

經由這一篇報導,我們可以確認這個詞出現的時間點。更重要的是,此文也對 MiG Alley的實際詞意有了很好的詮釋,因為此文的標題大大地寫著「THE AIR WAR: Brawl in the Alley」。brawl 這個字意思是拳腳相加的毆鬥,常常用在如酒吧的醉漢或幫派間的打架。

在網路上搜尋一下這幾個字,可以找到不少新聞標題,如下:

CBC News,2010.03.19,"Man dies in back alley after brawl",(男子鬥毆後死於後巷)

The New Tribune,2010.10.04,"Man shot in head during brawl in alley",(小巷鬥毆中男子頭部中槍)

Serverwatch.com, 2010.07.06, "Cloud Computing's Back Alley Brawl - When Microsoft turns into an alley thug, you can be pretty sure the company has something other than its server OSes on its mind ...",(雲計算之後巷鬥毆,這裡把微軟稱做「後巷惡棍」!)

瞭解了這個詞義,再證諸韓戰時期雙方對峙的敵意,我們能夠相信當時口沒遮攔的老美飛行員會給這樣子的戰鬥地域一個平淡無奇的「走廊」稱呼嗎?如果說 老美飛行員把這個地區描繪成有如後巷一樣,「惡棍」(米格機)充斥的危險地帶,那才比較有可能。而進入這個地帶後會怎麼樣?當然就是會跟惡棍激鬥一場囉!所以,MiG Alley 此詞帶有貶意是無疑的。類似的名詞,在波灣戰爭中也有所謂的 Scud Alley。

在另一方面,翻譯講求信雅達,不把原詞義確切翻出來,首先就跟「信」字不符。例如,現代英文中 nigger(黑鬼)和 chink(華鬼)都是帶有嚴重種族歧視的稱呼,當別人稱你chink時,難道你要唾面自乾,安慰自己說對方不過是在說「華人」、「華客」而已嗎?還是要更阿Q一點,大聲張揚說「華客」顯露了華人的威風?

所以,MiG Alley要翻成什麼呢?如果照上面的推斷,翻成「米格窩巢」可能要貼切一點。不過「米格走廊」行之久矣,要改過來可能有點困難。

2004.8.22 Light 二稿

2010.10.20 Light 三稿

2011.05.18 Light 四稿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