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戰美軍陣亡數字再分析

朝鮮戰爭中美軍陣亡數字到底是多少,一直是中國大陸網友爭論不休的話題。這個話題間接牽涉到對朝鮮戰爭的評價,甚至潛意識地與民族情感、愛國心等聯繫起來,結果往往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把一些道聽途說或者想當然爾的說法拿來傳述。這不但無助於瞭解歷史,更對瞭解現狀有礙。筆者曾在2004年以這個題目撰文發表於戰史沙龍,幾年來收集更多資料,又發現爭論依然不斷,覺得有必要更完整地討論這個題目。

一般的爭議,在於中國網壇上流傳的朝戰美軍死亡人數有兩個數字,一個是54,246人,一個是33,629人,許多人對這兩個數字感到混淆,而至產生了陰謀論,認為前者是真正的數字而後者是近年美軍或美國政府的蓄意修改。持此論者舉的證據主要是美國朝戰紀念碑(全名應是朝鮮戰爭退伍軍人紀念碑)上刻的數字,上寫著美國死亡54,246人,以及 一兩本著作引用的這個數字。

這裡不妨先來看看這54,256人的數字怎麼來的。要知道,朝戰對美國人來說是個「被遺忘的戰爭」,一直都沒有受到太多關注,要等到近十多年來,才開始有人呼吁要正視這段歷史,也才在1995年設立這個紀念碑。事實上,這不是個「碑」,而是在公園的一角有個獨立的露天展覽,展覽的主體是19名士兵的塑像,散佈在草地上,也沒有如越戰紀念碑一樣把所有死亡人員的姓名刻在牆上,只把死亡數字刻在水池邊緣的石碑上。



##ReadMore##

這個數字的由來,其實是美國政府官僚的錯誤。美國軍方對於戰爭中的死亡人員本有一套完整的處理程序,除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會通知家屬外,更定期公布傷亡人數,近年的戰爭如伊拉克戰爭,甚至做到每天公布,有名有姓有地點,讓死亡人數無所遁形。會這麼做,主要是因為在信息自由的社會中,隱瞞這種數字不但沒有必要,而且會讓官員自己惹上麻煩。那麼,怎麼又是官僚的錯誤呢?

原來,在90年代建碑的時候,在沒有仔細研究下,把國家服役人員資料中心提供的54,246人當做是美軍在朝鮮戰爭中的死亡人數,刻上石碑,也把資料中心提供的37,000多人名單列在該紀念碑附屬的數據庫中供遊客查詢。兩年以後,由於這個數據庫上的名單出現許多問題,經民眾反應,才發現這54,246人是從1950年6月27日到1954年7月27日(朝戰結束後一年)四年中美軍在全世界死亡的人數,而 37,000多人的詳細名單中也有一些不是在朝鮮戰場上死亡的,當初會發生這個錯誤,主要是因為國家服役人員資料中心的資料被火災摧毀許多,在提供建碑資料時,未能詳查。近年經過與各軍種數據庫的比對整理,目前這個紀念碑的數據庫中共有約39,000人的姓名,而政府的美國戰爭紀念碑委員會(American Battle Monument Commission)在網頁中也對這個54,246人的數字有所解釋。

http://www.abmc.gov/search/koreanwar.php

其中提到的國家服役人員資料中心(National Personnel Records Center)的火災,發生於1973年7月12日,對於美國退伍軍人的資料記錄是個重大損失。從1912年11月1日至1960年1月1日除役的陸軍人員紀錄約毀損了80%,從1947年9月25日至1963年12月31日間除役的空軍人員紀錄在某些字母順序中毀損了75%。下面有簡介說明這場火災,以及更詳細的研究。

The 1973 Fire at the National Personnel Records Center (St. Louis, MO)
http://www.archives.gov/st-louis/military-personnel/fire-1973.html

"The National Personnel Records Center Fire: A Study in Disaster"
http://www.archives.gov/st-louis/military-personnel/nprc-fire.pdf

需要瞭解的是,紀念碑的數據庫不等同於資料中心的數據庫(或記錄),也不等同於散佈各級政府和軍方組織的數據庫。例如,美國陸軍在朝鮮戰爭的傷亡就有自己相當完整的數據庫,當年紀念碑的數據庫有問題,就是有人跟陸軍傷亡數據庫比較出來的。這裡是陸軍朝戰傷亡數據的鏈結:

Records on Korean War Dead and Wounded Army Casualties, created, 1950 - 1970, documenting the period 2/13/1950 - 12/31/1953
http://aad.archives.gov/aad/series-description.jsp?s=531&cat=GP21&bc=sl

由於朝戰退伍軍人紀念碑上數字不正確,許多朝戰老兵組織努力推動要更正這些錯誤,他們想要把這些非朝戰死亡的人員從數字跟名單中剔除,認為既然是紀念朝戰,就該是跟朝戰有關的才行。雖然有點小心眼,卻也不能算錯,把非朝戰戰場上死亡人員剔除應該是可以理解的。例如,中國方面可沒有把當年解放軍南方各省演訓意外死亡人數也算入朝戰烈士吧?同樣地,這些非朝戰死亡的美軍人員,自然不該納入統計。

美國國防部為了這個問題,特別要求統計信息分析科(SIAD,原為 Directorate for Information Operations and Reports 下一個部門)執行一個特別計畫,就現有其他資料交相比對,嘗試建立起最接近實際數字的資料。這個計畫研究的結果,在2000年公布,給出36,576人。但這不是最後數字,在這幾年來,美國國防部仍然持續根據最新的資料做小規模的修改。把非朝鮮戰場死亡人數剔除後,以目前統計信息分析科提供的最新數字是:

美軍在朝鮮戰場上:

戰鬥死亡 33,741人(含失蹤)
其他原因死亡 2,833人(含失蹤)
共死亡36,574人(含失蹤)。
另外在這段期間及戰後一年,共有17,672人在其他地區死亡。

負傷103,284人(人次,非人數)。

「朝戰死亡數字統計」(表一)

http://siadapp.dmdc.osd.mil/personnel/CASUALTY/korea.pdf



另外,在許多大陸網友的討論中,都犯了一個明顯的錯誤,就是把失蹤人數和在戰俘營裡死亡的人數也加入美軍陣亡人數中,例如,曾看過有人說「美軍死亡人數是 54246+8177+2701」(其中的8,177人是失蹤,2,701人是在戰俘營中死亡)。事實上這是重複計算。不論是54,246也好,還是 36,574也好,都已經包括了失蹤和被俘後假設已經死亡的數字,他們不只是「作戰中失蹤」(missing in action),而是「作戰中失蹤且假設已死亡」,其家屬領陣亡人員津貼都已經領了幾十年了。當然也有家屬不相信自己親人死亡,認為可能還在北韓或西伯利亞某地活著,不過這都跟統計無關。

可以參見上面表一,所謂的8,177人事實上是指「沒有遺體」的數字,全部都已經宣稱死亡/假設死亡(declared dead/presumed dead)了。而被俘後死亡無遺體的1901人也說的很清楚。

作戰陣亡無遺體 1533
因傷致死無遺體 22
失蹤死亡無遺體 4578
被俘死亡無遺體 1901
其他失蹤無遺體 8
其他死因無遺體 84
無遺體合計 8126

這些「無遺體」的數字其實早就包括在上述 36,574人這個死亡總數中了。而如果真正要說是「失蹤」,應該要算上面幾個數字中的失蹤死亡無遺體、被俘死亡無遺體、以及其他失蹤無遺體等三項,合計 6,487人,因為其他部分都已確知是死亡。但就算是此6,487人的數字,仍然是在 36,574人這個死亡總數中了。這無遺體的數字也是持續在修改,主要原因是美國國防部搜尋失蹤人員的專案仍然在持續進行中,近年朝鮮和中國都協助美國尋回美軍人員的遺體、遺物,再用現代基因科技確定身份,所以這無遺體的數字也在逐漸減少,只不過僅有個位數的變動。

前面提到2000年美國國防部公開宣布數字的修正,有的網友就引用當時的新聞報導,聲稱美國使用了這54,246的數字多年,到了近年才刪改成33,629人。其實,這是一個很常見的錯誤,公布數字的官員和寫新聞的記者不見得對歷史都很熟悉,他們在發言或下筆的時候往往是根據個人的印象,有時候免不了造成錯誤的印象。要瞭解這種說法的問題,只要回顧一下過去的公開數字就可以了。

朝鮮戰爭剛結束,美國時代雜誌有下面初估數字,約38,000人死亡、失蹤、被俘:

08/03/1953, Time Magazine, "At Last"

The war had cost the U.S. more than 140,000 casualties (some 25,000 dead, 102,000 wounded, 13,000 missing and captured), $22 billion.

過了半年,更詳細的數字是死亡、失蹤合計 33,635人。

01/11/1954, Time Magazine, "Presumed Dead"

Last week the U.S. added 3,656 names to its list of Korean war dead. All the men —3,400 from the Army and 256 from the Air Force—had been classified "missing in action" for at least a year, now are "presumed dead." Still counted as missing: some 3,713 servicemen. New total of U.S. dead: 29,922.

再過一段日子,終於拍板定案成為33,629人,1960年代出版的書籍就是使用這個數字:

Robert Leckie, Conflict: The History of the Korean War, Avon Book: New York, 1962, 384 pages.
第331页,战斗死亡33,629,伤103,284。

David Rees, Korea: The Limited War, St. Martins: New York, 1964.
附录C:战斗死亡33,629人。

同時期的新聞報導拿越戰跟朝戰比較,也是使用33,629人這個數字。

08/02/1963, Time Magazine, "A Place of 10 Million Words",

Winding past Pork Chop Hill, Heartbreak Ridge, Old Baldy and other blood-drenched ground, the Military Demarcation Line runs for 151 miles across the waist of Korea. It was drawn at a cost of 1,820,000 casualties, including 33,629 U.S. dead and 103,284 wounded.

05/14/1969, Time Magazine, "Nixon's Hard Choice in Vienam"

U.S. dead in Viet Nam now number 32,376, and the total is fast approaching the Korean War figure of 33,629.

那麼,從來都沒有人提過54,246人這個數字嗎?不是的,這個數字也出現過,不過出現的時候,若不是跟包含全軍非戰鬥死亡人數的數字掛勾,就是跟全軍總兵力在一起:

4/16/1965, Time Magazine, "This Hallowed Ground"

*Total war dead (excluding the Civil War): 598,585. The breakdown: Revolutionary War, 4,435; War of 1812, 2,260; Mexican War, 13,283; Spanish-American War, 2,446; World War I, 116,516; World War II, 405,399; Korean War, 54,246.

這些數字中,前面較早期的統計沒有其他傷亡一類,但是美墨、美西戰爭、一戰、二戰、韓戰,全都包括了全軍其他死亡(即非戰鬥死亡)人數,可以跟下面的文件對照一下:

http://www.fas.org/sgp/crs/natsec/RL32492.pdf

而韓國在1980年出版的《韓國戰爭史》第11卷第762-763頁引用美國國防部1954年11月5日第1088-54號報表,把兩個數字同時並列,列出戰死 33,629人,殉職20,617人,總死亡54,246人,同時也列出這段期間美國軍隊全球服役總人數。

美軍死傷者統計(表二)。



所以,很明顯地,不管是33,629人還是54,246人,這兩個數字在紀念碑落成前早就存在了許多年。對美國人來說,這兩個數字都是對的,因為前者是在朝鮮半島的戰死人數,而後者是和一戰、二戰算法一樣的全軍死亡人數。只不過,朝鮮戰爭是局部戰爭,而非全面戰爭,顯然用前者會比較合理。

如果從越戰傷亡數字來看,可以發現統計上已經把戰區內死亡人數(含戰死與非戰鬥死亡)與全球死亡人數分開。一般使用的死亡58,184人(戰死與非戰鬥死亡)都是在戰區內死亡的人數,而不含越戰期間(1964-1973)全球其他地區美軍死亡人數。

很顯然地,如果不加說明,這個54,246人的全球死亡數字很容易就會被誤用成美軍在朝鮮半島的死亡人數,這很可能就是1990年代建立紀念碑時所犯的錯誤。

事實上,如果從表一和表二的海軍總死亡人數4,501人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美軍掌握了朝鮮半島外海的制海權,中朝根本無力挑戰,所以海軍在朝鮮戰爭中僅會有少數戰鬥死亡,這4,501人絕對不會是在朝鮮半島海域的戰鬥死亡人數,顯然大部分是全球其他地區的非戰鬥死亡人數。同理可知,54,246人的總死亡人數中,許多都是非戰區非戰鬥死亡的數字。

有些網友舉網上傳聞尼克松、麥克阿瑟自傳中曾引用這個54,246數字,用此作為證據。這是典型的網路謠言,未經求證就以訛傳訛。就我所閱讀的,不論是麥克阿瑟自傳或者尼克松自傳,都沒有提過這個數字。

Nixon, Richard M., RN: The Memoirs of Richard Nixon. New York: Grossett & Dunlap, 1978.
MacArthur, Douglas, Reminiscences, McGraw-Hill Book: New York, 1964, 438 pages.

再來,許多沒有軍事經驗的網友質疑這非戰區非戰鬥死亡數字過高,認為不可能有這麼多(17,672+2,833=20,505人)。其實這是因為中國大陸歷來軍事保密,對平時非戰鬥傷亡統計數字不公開,讓一般人不瞭解非戰鬥死亡人數的規模。下面是美國歷次戰爭死亡統計,可以發現在二次大戰前的戰爭中,美軍非戰鬥死亡的人數還要遠高於戰鬥死亡人數,就算是二次大戰,全球美軍非戰鬥死亡人數還達戰鬥死亡人數的40%之多。朝鮮戰爭期間全球非戰鬥死亡人數相當於戰鬥死亡人數的一半左右,也還合理,因為這段期間實際在朝鮮戰區的人數在比例上並不多,如美國陸軍在朝鮮兵力就一直維持在25萬人以下。

美國歷來戰爭傷亡統計表(表三)

http://siadapp.dmdc.osd.mil/personnel/CASUALTY/WCPRINCIPAL.pdf

此處有美國陸軍在朝鮮兵力(表四),即使到1953年6月25日仍不到25萬人,只有最後1953年7月27日時才達到27.6萬人,這些增加的人員大部分還是從日本緊急調來應付中朝在停戰前的最後攻勢。

http://www.history.army.mil/documents/237ADM.htm

接下來,不妨進一步檢視美軍歷年來的非戰鬥死亡人數。從表五我們可以發現,非戰鬥死亡率從1980年每年每10萬人死116.5人逐年下降到1999年每年每10萬人死54.9人,這說明軍方高層還是會感受到對軍人平時死亡率的壓力,採取措施以求降低意外事故;另外,從數字中也可看出近20年來的醫療進步,病故率降低了一半以上。

1980年至1999年美軍人員死亡統計表(表五)

http://siadapp.dmdc.osd.mil/personnel/CASUALTY/WWT.PDF

可以想像把時間更往前推30年,安全防護經驗沒有後來那麼豐富,醫療服務沒有現代這麼好,同時又有一場戰爭在進行,訓練的嚴格度以及其他活動的頻繁程度都會讓意外傷亡率大大提高。如果這個降低的趨勢是持續的,把這20年資料套用外插法計算,那麼在1950年時每年每10萬人的非戰鬥死亡率應該是208.7人,1946年每年每10萬人非戰鬥死亡率應為221.4人。朝戰期間全球美軍總服役人數572萬人次,假設每人次平均服役1.7年,那麼非戰鬥死亡人數就該有 208.7x57.2x1.7=20,294人,跟表二里的非戰鬥死亡人數差異不大(17,672+2,833=20,505人)。

從另外一個統計,也可以類推出這個非戰鬥死亡率並不離譜。根據1953年6月1日印行的《二次大戰陸軍戰鬥傷亡與非戰鬥死亡最後報告》的數字,美國陸軍1946年在本土非戰鬥死亡2807人。由於1946年是持續復員裁軍,人越來越少,就拿年中數字來當平均值,1946年5月31日美國陸軍在本土有約111.7萬人。這樣計算起來,1946年在本土非戰鬥死亡每10萬人為251.3人,跟上面的外差法計算相差不大。



再看戰區中的非戰鬥死亡數字。根據美國陸軍軍醫署的統計,陸軍在朝鮮的兵力前後共計7,690,499人月,亦即640,875人年。

http://history.amedd.army.mil/booksdocs/korea/reister/ch1.htm

從表一可以見到朝鮮戰區非戰鬥死亡的陸軍人數為 2,125。在朝鮮戰區每10萬人的年死亡率為:

2,125 / 640,875 * 100,000 = 331.6

戰區意外死亡的人數會多一些,這是難免的。James Brady 寫的 The Coldest War 第24章最後幾節就談到他在朝鮮陣地戰時期的經驗,各種意外形形色色,難以想像:如掩體上面沙袋吸了過多解凍雪水垮下來活埋、土石流山崩整個掩體從山邊掉下去、在後方預備隊地區夜間演習踩到地雷、同僚手槍走火、緊急戰備從車上摔下被碾死,...。他這章結尾的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就這樣,戰爭繼續下去,沒什麼值得一提的戰鬥,每日戰地新聞都是陳腐的老套,而陸戰隊員繼續在死亡。上山死人、嚴寒死人、連春暖解凍也死人。」

在結束之前,稍稍討論一下美軍這時期的傷亡統計方法。美軍的傷亡大致分為下面幾類:

戰鬥死亡(battle deaths 或 death due to hostile action)
  陣亡(killed in action,KIA)
  傷死(died of wound,DOW)
  失蹤死(missing in action, presumed dead,MIA)
  被俘死(captured, declared dead)
戰鬥負傷(wounded)
非戰鬥死亡(non-battle death)
疾病

其中陣亡和傷死的分別在於是否死於醫護場所,如果在後送就醫途中死亡,仍然計入陣亡,如果在醫院死亡則計入傷死。一般中文裡說的「陣亡」其實相當於「戰鬥死亡」,由於中文翻譯上與美軍使用名詞不見得一致,所以有時會產生一種誤解,以為傷死不計入死亡名單,這當然是錯誤印象所致。就如下面美軍在伊拉克戰爭的死亡名單及人數,到2008年2月2日止共3,945人,而其中有許多都是在美國和德國醫院中的傷死(DOW):

http://icasualties.org/oif/default.aspx

後送戰區外醫院傷死名單
http://icasualties.org/oif/Dow.aspx

綜合上面討論,有關朝鮮戰爭中美軍死亡數字的問題應該很清楚了。在此稍做總結:

戰鬥死亡 33,741人(含失蹤)
其他原因死亡 2,833人(含失蹤)
朝鮮戰區共死亡36,574人(含失蹤)

另外在這段期間及戰後一年,在全世界其他地區非戰鬥死亡有17,672人,合計總共54,246人。

張貼留言

1 留言

siska寫道…
你好:
我還停留在閱讀原始百步穿楊的階段,很高興能在這邊仍能看到持續的文章,但願你能保持此嗜好,好讓我在廣大的網路世界可以得到實值性的收穫,另外有個小小的要求:能多點陰謀論的對比文章嗎?(其實是我自己非常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