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史與真話──讀志願軍老飛行員韓明陽兩篇文章有感

以前曾經撰文提過,志願軍老飛行員回憶1951年11月第一次轟炸大和島時遭到聯軍高射砲猛烈射擊之事,應該是誇大渲染的情事。最近看到兩篇有關大和島轟炸的文章,都是志願軍老飛行員韓明陽在1994、1995年左右發表在中國《航空史研究》雜誌上的文章。讀後感觸甚深,又正值在書寫大和島戰鬥,不免就找些資料重新考證一番。

第一篇文章是韓明陽的《轟炸大和島戰記》,刊登於《航空史研究》1994年45期上,描述有關志願軍空軍轟炸部隊在韓戰期間三次轟炸大和島的經過。第二篇文章則是同作者在《航空史研究》1995年02期上發表的《寫"戰史"必須準確、無誤、說真話 ──讀楊大方撰【駕機轟炸大和島】有感》,是針對戰友楊大方發表的回憶文章中第三次轟炸大和島最後戰果含糊混淆不精確的情形加以針砭。

針砭當然是好的,不過韓老在針砭老戰友之際,似乎也忘了自己文章記述的不實,事實上是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韓明陽在1994年9月《航空史研究》雜誌上發表的《轟炸大和島戰記》中的回憶是怎麼說的:

===
11月6日14時35 分,遵照空聯司指揮所命令,我帶領22團2大隊杜—2飛機9架由於洪屯機場起飛.起飛後編成大隊楔隊,高度2000米,速度360公里/小時。15時16 分在預定的地段,與擔任護航的第2師第四團的拉—11殲擊機會合。15時39分擔任
掩護的第3師第7團米格15殲擊機24架,到達預定空域宣川、身彌島上空,在7000米高度上進行掩護,一切都嚴格按協同計劃實行。 聯合編隊正在飛向目標。大約距大和島還有5分種的飛行距離時。我向前線指揮所呼叫:「『燈塔』,『燈塔』,我是『英雄一號』,請允許我按計劃執行任務。」前指指揮員徐式廷(22團團長)在陸軍指揮所裡發出命令:「『英雄一號』,我是『燈塔』,可以執行任務。」我回答:「『燈塔』,『英雄一號』堅決完成任務。 」 轟炸機編隊按地形、地物識別,找到了大和島,我們迅速對準了轟炸目標,這時我們發現在天空出現朵朵煙團,這是敵人的高射炮向我們射擊了.此刻機群距目標還有3分鐘飛行距離,我發出口令:『緊緊編好隊形,堅決消滅敵人,為中、朝人民報仇,同志們,衝啊!」機群中所有的飛行員隊形嚴緊勇往直前。這時,敵人的高射炮火更密集地在轟炸機群前前後爆炸著,冒著一團團火花,氣浪使飛機顛簸比較歷害。我指揮機群向敵人地面炮火射擊,大隊射擊主任組織全體射擊員向敵射出一排排機關炮彈.頓時,敵人的高射炮啞叭了。這時,轟炸機群離目標只有幾秒鐘了,15時38分,我轟炸機群在目標上空準時投彈。復仇的炸彈離開彈艙,整個機群81顆重磅炸彈象長了眼睛一樣飛向敵人的指揮機構爆炸開花。
===

有道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作為一個職業飛行員,韓老先生寫出這麼一段熱鬧精彩卻又驚心動魄的戰鬥過程來,讓我們後生小輩不得不嘆為觀止。精彩歸精彩,但只要是個稍窺門道的業餘軍事史愛好者,就會看出相當多的問題來。

首 先,根據美軍空軍戰史及朝戰期間特種作戰的史料,此時美軍在朝鮮半島上防空能力短缺,連漢城、仁川及各機場要地的防空火力都嚴重不足,所以並未在外島部署 防空部隊。連西岸特種作戰最重要的基地白翎島都要到1952年春季才配屬有防空機砲分遣隊,1951年末並無任何重要設施的大和島上自然不會部署有防空單 位,更不會有砲火氣浪還會震盪機身的大口徑高射砲。

其次,離轟炸目標3分鐘時,出現的高射砲火煙團也耐人尋味。要知此日Tu-2機群飛航 高度2000米,時速360公里(相當於秒速100米),3分鐘的航程相當於18公里外。以當時美軍制式90毫米高射砲性能來說,對高度2000米的目標 最大射程為12000米左右,不知道要如何射擊到18公里外。而在大和島以北較大的緞島,卻早在前一夜就已經被志願軍攻佔。
美軍90毫米高射炮與M9射控儀的極限資料距離。最右邊的弧線是M9射控儀可從雷達接收資料並進行運算的最大距離高度範圍;中間的弧線是M9射控儀使用炮 彈飛行36秒可達的理論最大距離高度範圍;最左邊的弧線是使用M43A3 機械定時引信可達到的最大距離高度範圍,也就是實戰有效射距。



也就是說,90毫米高射炮對2000米高度的飛機目標,最大實戰有效射程大約是12000米。90毫米的高射炮火要在機群附近爆炸,機群至少也得飛到距目標僅有2分鐘距離吧?

杜-2轟炸機機組員4人,駕駛員及領航員同艙,通信員及射擊員在機身後段。射擊員操作後下方的機槍,這是唯一在水平飛行時可以向下方射擊的機槍,所以這裡說組織射擊員來射擊。

但是,這下方的機槍可不是裝在360度的迴旋炮塔上,它有射向及俯仰角限制。



Tu-2轟炸機上的槍砲配置為:

  1. 主翼翼根固定 20毫米 SHVAK 機關砲,左右各一,配彈150發,由駕駛員擊發。
  2. 前艙(駕駛艙) 12.7毫米 Berezin UB 機槍一挺,配彈170-190發,由領航員操作。機槍指向後上方,左右轉動各45度,最大仰角90度,最大俯角10度。
  3. 後艙 12.7毫米 Berezin UB 機槍一挺,配彈250發,由通信員操作。機槍槍指向後上方,最大轉角:右110度,左105度,最大仰角65-70度,最大俯角15度。
  4. 腹艙 12.7毫米 Berezin UB 機槍一挺,配彈300-350發,由射擊員操作。機槍指向後下方。最大轉角:左右各23度,最大仰角1度,最大俯角45度。

這些槍砲中,1、2、3 限於角度及機身障蔽,此時都無法對地射擊,唯一能夠使用的是機腹射擊員操作的機槍,所以韓明陽才會稱指揮射擊員對地射擊。當天飛行高度是2000米,就算俯角取最大45度,機槍指向的地方是機後水平距離、高度差各2000米的位置,射擊的距離長達2828米。一般 12.5毫米機槍在活動槍架上使用機械式瞄準具的有效射程約600米,在秒速100米的飛機上,向後下方的射擊員,如何能有效地對地面目標行壓制射擊?

不但如此,更關鍵的問題是,飛機在哪裡?

轟 炸投彈並不是把飛機飛到目標上空後再投彈。飛機有速度,炸彈有慣性,炸彈投下的瞬間與飛機水平同速,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水平速度會減少,而這同時重力加 速度會把炸彈下拉加速,但也受空氣阻力影響而逐漸達到速度平衡點。也就是說,考慮到炸彈的水平速度,飛機得在還沒到目標之前就投彈,才能命中目標。這個提 前投彈的水平距離,就是前置量(Range)。



由於沒有當天志願軍使用的100公斤破片炸彈數據,在這裡以美軍260磅(118公斤)破片炸彈為參考。



時速360公里,相當於223英里。高度2000米,相當於6562呎。用上圖時速200英里與400英里兩條線可以估算出:在無風狀況下,於2000米高度投彈,前置量也差不多接近2000米。

那麼,該在哪裡投彈呢?研究戰史,有地圖方有真相。



大 和島乃撮爾小島,南北長3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形狀有點像梨。此日的目標大和洞村在北部延伸的龍尾根部。當天志願軍轟炸機群在鐵山半島西側登串洞海面修 正最後航嚮往大和洞村而來,也即是從北微偏西而來,大約是350度角的位置。要轟炸大和洞村,機群要在到達薄雲島( Pagun-Do)上空時投彈,此處距離大和洞村約2000米。

但是,此時還有這之前的航路上,射擊員的機槍所指的都是機後2000米處的海面,他們在射擊壓制來自龍宮的蝦兵蟹將?

其實韓明陽自己心知肚明,根本沒有高射炮,也沒有什麼投彈前對地壓制射擊,他自己也是在睜眼說瞎話。在解放軍空軍司令部1975年編印的《航空兵戰例選 編》中就寫得很清楚,大和島上僅有高射機槍,轟炸過程中也僅遇到高射機槍射擊。射擊員對地射擊僅含糊地說「轟炸過程中」,但從前面分析可知不可能在投彈 前,要射擊也是在飛過大和洞村一公里後,才可能射擊到大和島的海岸線,而向後下方2880米的射擊距離,根本談不上壓制可言。

這裡又是個很明顯的內外有別的例子。連這麼小的一件史實幾十年來都無法如實呈現,怎麼期待能夠客觀地對待戰史?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