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戰中的非洲戰場

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當一次大戰開始時,德國在非洲有四個殖民地:吐寇蘭、喀麥隆、德屬西南非、 德屬東非。德國在非洲的殖民開始得比較晚,但是對殖民地的治理卻秉持著德國 人一絲不苟的傳統精神,很下了一番功夫。因此在開戰時,德國殖民地已經有不 輸於英法等國殖民地的發展了。

歐戰爆發後,德國殖民地政府一直努力要保持非洲置身事外,嘗試引用一個有關 非洲和平的條約來保護殖民地。它們的理由有三:首先他們認為這個戰爭會在歐 洲戰場上解決,在非洲這種荒僻的地方實在不適合爭戰;其次,它們不希望讓非 洲土著看到白人間的戰爭,擔心土著會瞭解到白人之間有矛盾,會趁機起事;其 三,這四個殖民地都被英、法等國的殖民地所包圍,而德國殖民者人數不多,也 只有土著的警備部隊,擔任相當於警察的任務,根本沒有軍事力量。無奈英、法 等國想法不同,他們延續十九世紀對殖民地的爭奪歷史,認為這是將德國人趕出 非洲的好時機。對英國人來說,這些德國殖民地雖然無力實際參與戰爭,它們卻 可以提供德國通商破壞艦和潛艇的補給以及和德國本土通訊的無線電台。因此英 法兩國就聯合起來進攻這些德國殖民地。

##ReadMore##

很快地,吐寇蘭、喀麥隆、和德屬西南非都落入英國和法國手中。少數的德國和 土著警察部隊根本無法抵抗,德國殖民者也抱著歐戰會決定一切的希望,沒有給 英法兩國帶來太多的麻煩。但是當英國想要侵攻德屬東非時卻遇到嚴重的挫敗。

列托─佛貝克登場

德屬東非的幅員相當大,面積約 38 萬平方英里, 人口約 765 萬人,白人只有 5,300 多人,另外有 15,000 名印度人和阿拉伯人。 它的四周都被敵人包圍, 周圍有英屬東非(肯亞)、烏干達、北羅德西亞(桑比亞)、尼亞薩蘭(馬拉威 )、比屬剛果(薩伊),大部份是英國的殖民地,只有南方的葡屬非洲(莫三比 克)是中立的。因此在防衛上可以說幾乎是四面楚歌的境地。

Lettow 但是它和其他德國殖民地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軍事指揮官,保羅‧凡‧列托─佛 貝克( Paul von Lettow-Vorbeck )中校。 列托─佛貝克於 1870 年生於一個 軍人家庭,父親是將軍,從小就被培養成為一個職業軍人。他出身砲兵,曾經參 加 1900 年的八國聯軍之役,對英軍指揮系統的無能留下深刻印象。 1904 年他 在德屬西南非協助鎮壓土著叛變,接著回到德國擔任跟海軍協調的工作。其後他 被派去挪威擔任武官,接著接掌喀麥隆的警備部隊( Schutztruppe ),然後在 1913 年底他被調派到德屬東非接掌警備部隊。

他雖然和其他德國殖民地的軍政首長一樣也認為歐戰的成敗是決定的因素,但是 他卻引申出不同的結論:他決定要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在非洲拖住敵人一大堆的兵 力,並且越久越好;因為多一個英軍投入非洲戰場就意味著少一個英軍投入歐戰 ,更不用說他所需的武器、裝備、補給、醫藥等等。他要盡可能地幫助德國在歐 戰獲勝。

因此,當他在 1914 年初到達德屬東非後,他就致力於把當地的警備部隊改組成 一支戰鬥部隊。他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巡視德屬東非全境,熟悉地理環境,並且跟 各地警備隊的指揮官和後備軍官(德國殖民者)溝通,讓他們瞭解他的指導原則 與想法,並且鼓勵他們加強戰備。在開戰前夕他的兵力包括了 68 名白種軍官、 60 名白種士官、132 名白種醫官和行政人員、2 名黑人軍官、 184 名黑人士官 、以及 2,286 名黑人士兵( askaris )。在武器方面則比較薄弱,只有 67 挺 機關槍, 31 門過時的輕型野戰砲,另外士兵配備的步槍是 1871 年型的舊式毛 瑟步槍,子彈的裝藥還是會產生大量白煙的黑色火藥。

他或許不是隆美爾或曼因斯坦式的戰術天才,但是他的組織和領導才能絕對有過 之而無不及。他的人格和領導風格讓他的部下都能發揮最大的能力,他的毅力更 激發了其他人的孺慕之情,讓他們能夠撐過整整四年的艱苦戰鬥。在開戰不久後 ,他就摒棄了年資制度,讓有能力的軍官擔任指揮,有時候甚至讓中尉來指揮團 級的部隊。他更將黑白軍士官混合編組,除了讓白人士兵和黑人士兵在同一單位 中並肩作戰外,甚至讓黑人軍官去指揮白人部隊。由於他的努力,他的部隊整合 成為一支向心力很強的戰鬥團體,在整個戰爭期間一直維持很高的士氣。

英軍的冒進

在開戰當初,他就抱定了不集中決戰的原則,但是仍然採取主動,趁著英屬東非 不備佔領了一些土地,升高衝突層次。果不其然,這些土地其實軍事價值不大, 但卻在英屬東非造成一陣恐慌,以為德國人會大舉入侵。這些要求保護的聲浪直 通天聽,驚動了遠在英國倫敦的戰時內閣,於是英國領導階層決定派兵攻擊德屬 東非。由於英屬東非和烏干達一帶的部隊只有由土著組成的「國王非洲步槍團」 (King's Africa Rifle,簡稱 KAR), 人數大約 2000 人,以及由白種殖民者志 願組成的「東非步槍團」( East Africa Regiment )和「東非槍騎團」 (East Africa Mounted Rifle,EAMR ),英軍高層認為他們只能擔任警戒, 無力進行 攻勢作戰,於是由英國外交部( Foreign Office )協調駐印軍派出兩個旅來進 行作戰,番號編為印度遠征軍 B 支隊。

這支部隊總數有 8,000 多人,除了一個營是由純白人組成外, 其他營都是由白 種軍官指揮的印度部隊,他們的訓練程度和戰力都頗值得懷疑。而且由於印度種 族複雜,營跟營之間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種族,不但增加協調上的困難,連補給都 成問題,必須供應該族特定的食物。更糟的是英軍的參謀作業一塌糊塗,許多部 隊在船隊從印度啟航前就已經在船上待了一個月了,再加上三個星期的航行,這 些部隊到達非洲後的戰力會剩下多少實在值得擔心。

但是,在印度來的兩個旅未到達前,當地的英軍就先對德屬東非展開攻勢。包括 東非步槍團在內約 1,500 人的部隊向隆及多( Longido )前進,卻被德國方面 600 人的部隊擊退,大大提昇了德國方面的士氣。

當印度遠征軍在 10 月下旬到達英屬東非時,它的英國指揮官作了一個愚蠢的決 定。他不但沒有讓部隊下船休養調適幾個星期再進行軍事行動,反而直接航向德 屬東非北部的 Tanga 港登陸。 在登陸時更由於英軍本身的遲鈍,錯失了迅速佔 領無防禦的港口的良機。等到他們在岸上站穩了腳步,並且把大部份的給養都運 到岸上後,才開始進攻港口。 這時,列托─佛貝克本人和約 1,000 人的德國部 隊已經趕到了。

在瞭解狀況之後,列托─佛貝克馬上下令攻擊,瞬間在印度部隊中造成大混亂。 這些驚慌失措的印度部隊被從港口擊退,許多士兵拋掉步槍,退回沙灘嘗試逃脫 。一天的戰鬥之後印度遠征軍全盤崩潰,如果德軍再度進攻的話,幾乎可以確定 會是場大屠殺。但是這時列托─佛貝克給英軍一個機會,要求他們撤退。英軍指 揮官不得不拉下架子來接受這個提議,把士兵都撤走,但是所有的給養和武器都 落在德國人手中。在這場戰鬥中,英軍死傷約 800 人,德軍則只有 150 人左右 。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擄獲大批現代步槍和彈藥,十六挺機槍,還有不計其數的 食物、衣物、以及其他有用的給養;許多這些裝備一直被德國人使用到終戰為止 。

陸上對峙

在這次戰役後,英軍士氣大大低落,也沒有足夠兵力再進行攻勢,整個 1915 年 雙方形成對峙狀態。但是德國人並沒有閒著,他們常常派出班級的小部隊滲透入 英屬東非,攻擊防衛薄弱的烏干達鐵路和橋樑; 像在 1915 年 7 月,烏干達鐵 路在一個星期內就被炸斷了 5 次(通常連火車一起報銷)。 這種小規模的滲透 行動讓英軍防不勝防, 單單調去防禦鐵路的兵力就達到了 8,000 人之多,相對 地卻更提高德軍方面的士氣。

在這期間,雙方都在儘量增集兵力。英國人從南非和羅德西亞調來白人部隊,輔 以印度部隊,本地的土著部隊則只佔極少數;他們的給養也從各地而來,武器彈 藥則由英國本土供應。在消耗資源這一點上,列托─佛貝克的策略是成功了,英 國不但將原本可用在歐戰戰場上的武器分撥到非洲,更將那些原來可以調到歐洲 作戰的部隊派來對付他。而德國人方面由於被封鎖,他們嘗試自給自足,不依賴 德國本土的補給;在兵源方面,他們除了接受白種殖民者的志願役外,更大量招 募本地的土著部隊。這些土著部隊證明了比英國的白人部隊更能適應本地的氣候 ,在日後的作戰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水上對峙

這段期間,除了在陸上對峙外,在水上也有對峙。德國巡洋艦「哥尼斯堡」號在 開戰前到達德屬東非,開戰後進行通商破壞戰,擄獲英國商船「溫徹斯特」號, 並擊沈了英國巡洋艦「 Pegaus 」號和一艘巡邏艦。但是不久她的引擎故障,不 得不藏在一個河口三角洲的水道中進行修復。這時英國海軍部調集大量船艦仔細 搜索德屬東非海域,終於發現它的蹤跡。由於英國海軍沒有那個三角洲的水文圖 ,無法派大型艦隻進去攻擊它,於是派出艦隊在外海進行封鎖。德國海軍部為了 補給它和列托─佛貝克,特地派出一艘假冒丹麥船隻的補給船,從德國本土萬里 迢迢運來補給。不幸的是德國海軍密碼被英國破譯,英國海軍戒備森嚴,「哥尼 斯堡」號無法突圍會合,補給船反而在近岸處被英國巡洋艦擊毀。但是英國海軍 的本位主義在此顯露無遺,德國補給船在被攻擊後衝到岸邊,沈在不到 10 公尺 深的水裡,大部份的結構體都還露出水面,英國巡洋艦就認為大功告成,得意洋 洋地走了,沒有把它徹底破壞。德國人馬上進行打撈工作,雖然船體無法修復, 她上面的大部份補給品,包括要運給列托─佛貝克的新式步槍和彈藥、機槍、野 戰砲通通都被打撈起來,在清理後仍然功能如新,在日後讓許多英國士兵對自己 的海軍恨得咬牙切齒。

不過,英國海軍對自己分內的事還算盡職。在這段期間,他們把原本巴西在英國 船廠定製的三艘內河砲艇(類似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的裝甲砲艇 Monitor )接 收過來,從英國經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彝士運河一路拖到東非。由於它們 吃水很淺,可以進入三角洲的水道,然後再配合飛機觀測彈著,對「哥尼斯堡」 號展開砲轟。英國海軍的運氣還不錯,在經過兩天的交戰後,它們把「哥尼斯堡 」號擊沈了,自己只有一點輕傷。但是本位主義再度發生效用,英國海軍看到「 哥尼斯堡」號沈沒,接著就興高采烈地收兵。德國人卻努力地進行打撈工作,把 「哥尼斯堡」號上的 10 門 105 mm 的砲以及彈藥都撈起來,同樣地在日後作戰 有很大功用。「哥尼斯堡」號雖然被擊沈,卻充分地發揮了吸引英國軍事力量的 效能; 在整個 255 天的封鎖期間,英國海軍派出多達 27 艘的艦艇來擔任封鎖 的工作,這些艦艇共消耗了 38,000 噸的燃煤。

同時,在德屬東非和比屬剛果交界處是非洲第二大湖──坦干尼卡湖。德國人在 開戰時制敵機先,把兩艘渡輪改裝為砲艇,把湖上的比利時和英國船都轟得片甲 不留,掌握了整個湖的控制權。英國人為了制衡,從英國本土一樣也是萬里迢迢 地運來兩艘小汽艇,從非洲西岸沿剛果河上溯,再用火車、拖拉車和牛力車慢慢 地由陸路運到坦干尼卡湖。他們的運氣也很好,跟德國船交戰時竟然毫無半點損 傷,並且擄獲兩艘改裝砲艇,把湖面控制權又奪回來。

英軍攻勢

到了 1915 年底,在英屬東非方面的英軍指揮官被撤換,改由南非出身的司瑪特 將軍接任。 他在 1916 年 3 月初就展開攻勢,並且不顧雨季的問題,步步進逼 ,到了 8 月底就攻佔了德屬東非北部的「中央鐵路」。 在紙面上,這個是極大 的勝利,因為不但這個地區是德屬東非大多數人口集中的地區,跟歐戰方面要打 上幾個月才能進佔那麼幾碼的情況相比,要好得太多了;但是在實際上並非如此 。德國人方面,列托─貝佛克堅持他不決戰的策略,只是有計畫地逐步後撤,時 機和地點合適的話就打個後衛伏擊戰,要不然就是把帶不走的東西來個堅壁清野 、一燒了事。英軍多前進一步,他們的補給問題就更嚴重,不少部隊都是在口糧 減半的情形下辛苦掙扎的。口糧不足再加上天候不良,士兵紛紛病倒,許多部隊 的戰力只剩下一成不到,自然無法完成司瑪特設想的兩路包抄,逼迫德軍決戰。 這時比屬剛果也派兵侵攻德屬東非的西部,雖然兩面受敵,德國人仍然保持極高 的士氣。

1917 年初, 英軍再度更換指揮官,然後花了整年的時間把德軍逐出德屬東非。 列托─佛貝克率領部隊進入葡屬莫三比克,繼續跟英軍周旋到底。英國領導階層 不能理解的是,明明整個德屬東非都已經落入英軍手中了,為什麼還不能把列托 ─佛貝克解決掉?為什麼三不五時就傳回消息說在某地又跟德國人交戰,然後又 沒有下文?這時列托─佛貝克的部隊其實只剩下幾千人而已,但是這幾千人都已 經是在灌木叢中身經百戰過來的部隊,而且他們因為人數少、所需的補給品較少 ,在葡屬莫三比克四處攻掠還能支撐下去;龐大的英國部隊則又面臨了補給的問 題,根本跟不上飄忽不定的德國部隊。

L95 號齊伯林飛船的遠征

當列托─佛貝克在非洲辛苦掙扎之際,德國並未忘記他。德國統帥部決定派遣 一艘齊伯林飛船,載運必要的醫療器材與工具來補給列托─佛貝克的部隊。當然 了,這會是一個單程的任務,因此連飛船本身都得別改裝,以求在成功到達東非 後能夠拆卸下來用在其他用途上。終於,齊伯林飛船 L59 於 1917 年 11 月 21 日從匈牙利起飛,途經土耳其、地中海、埃及,11 月23 日凌晨在蘇丹首府喀土 木以西接收到一道無線電訊息,命令返航;於 11 月 25 日下午 3 點鐘回到匈牙 利。全程花了 95 「小時」,共 4,220 英里,它並沒有到達德屬東非,也沒有到 達赤道(赤道橫貫烏干達和肯亞),最南邊約到北緯 15 度左右。不過那道無線 電命令很可疑,直到今日還不知道是誰下令返航的,有的歷史家認為是英國情報 單位拍發的假命令,成功地騙倒了德軍。

收場

就這樣,戰爭還一直繼續下去,一直打到歐戰結束後( 1918 年 11 月 11 日) 還在進行,直到停火消息傳到非洲,列托─佛貝克才在 11 月 25 日投降。這時 他的部隊還有 150 名白種軍、士官,1,156 名非洲士兵, 1,598 名挑夫,一門 擄自葡萄牙的野砲,37 挺機槍(其中 30 挺擄自英軍),另加約 1,000 支英製 和葡製步槍。

這場持續了四年又三個多月的戰鬥終於結束,列托─佛貝克回到德國本土,受到 英雄式的歡迎。 他早在非洲時就已經獲頒 Medal de Merit (德軍暱稱為 Blue Max,德意志帝國的最高榮譽勳章),並且晉升為少將了。 他後來競選議員,在 威瑪共和的議會中相當活躍。 當希特勒上台後,他逐漸淡出政治,最後在 1964 年去世,享年 94 歲。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