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戰鬥與孫立人指揮角色淺析

1942年4月17~19日,孫立人的新38師所屬113團在緬甸仁安羌戰鬥中,協助被日軍214聯隊(團)阻擊的英國緬甸第一師兩個兵力不足的旅突圍之事,就如四行倉庫戰鬥一樣,不管是當時還是日後在台灣,都被層層宣傳包裝;而由於孫立人日後的政治因素,近年更出現了褒貶兩極的現象。解法無它,回歸史料史證而已。

仁安羌戰鬥值得用一篇專文述說,不過在此就簡短總結。113團800餘人在三天戰鬥中面對的,主要是日軍214聯隊第3大隊的兩個連。17日下午113團在拼牆河以北進展不多,當天晚上,日軍第3大隊大部分調回拼牆河以南,以對付英軍,留一個連(第9 中隊)應付113團。18日,113團在英軍戰車及火炮支援下,將第9中隊擊退至拼牆河河畔。日軍第3大隊又加派一個連去支援,所以18、19日的戰鬥,113團面對的敵手僅是兩個連(中隊)。113團19日下午4時從拼牆河新渡口涉渡攻擊,位置在離英軍和日軍主力交戰處有相當距離的西北面,也僅佔領此處油田地帶,並與警戒的兩個日本連戰鬥,並未對日軍主力所在501高地進攻。而在501高地以南被阻(非被圍)的英軍主力因等不到113團,在下午2時左右開始往501高地東邊轉移,從舊渡口過到拼牆河以北,並非從113團這個方向突破。113團抵達時序稍晚,除了接應少數與英軍主力失散往西走的官兵及脫逃的被俘英軍外,並未與撤退英軍主力有所接觸,所以談不上解圍。另外,19-20日夜間,113團就渡河回至北岸,並無20日收復仁安羌之事,因19日當晚日軍另兩個聯隊已抵達仁安羌。

英國戰史,仁安羌之役,緬一師繞過東側經舊渡口過河

日本對華作戰紀要44(戰史叢書05)《緬甸作戰》仁安羌之役,英軍從東繞過日軍陣地渡河

當年國軍部隊若狀況不差且有五倍的兵力優勢,可以與日軍部隊相持。18日時113團800餘人在英軍火炮及戰車支援下,將日軍一個連擊退至拼牆河南岸;19日下午渡河攻擊,與日軍兩個已有減員的連相持,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歷來宣傳稱113團在19日擊潰至少3,000人的日本214聯隊(團)並解救7,000英軍,還在20日(面對總共3個日本聯隊)攻佔仁安羌,那只能說是神話了。

新38師役後戰報將戰果及戰鬥過程膨脹以及日後的過度宣傳,自然多有不實,這在當時是普遍現象。不管是四行倉庫、台兒莊之役等等,都是如此;根據史料將其還原即可,也不必太上綱上線。不過,在使用史料時,一樣要辨正來源。我個人看法,當事人後代所出版的資料,雖然有些可以參考,但也不少為父輩宣傳爭功諱過之事,不可盡信。

劉偉民為父爭功,卻讓反孫者加以放大,指稱仁安羌之役孫立人並未參與指揮作戰,甚至牽扯到指稱英軍指揮官斯利姆回憶錄在此事所說不實,那就沒有根據了。就如,賈兄在沒有多少史料的情況下,聲稱「再以仁安羌之戰為例,在開戰前孫立人不但未參與會議,更別提在開戰之初,孫並未到達戰場,但斯利姆將軍竟然在回憶錄中指稱戰場指揮官為孫立人將軍……」這就是讓人很難理解的論證方式。

使用任何人的回憶錄的時候,當然都需要仔細比對,小心求證。但是在仁安羌之役這件事上,我看不出來斯利姆的相關回憶有大的問題。

1942年4月17日,113團馳援英軍,抵達拼牆河以北。但是劉放吾不知要接受英軍指揮,所以未接受斯利姆手令,直到從新38師師部得到確認,才開始準備行動。斯利姆回憶錄裡從發手令、國軍團長拖延等待上級確認等情節,與劉放吾子嗣出版書籍陳述劉放吾回憶,以及保留的斯利姆早上11時的親筆手令,完全吻合。斯利姆也很明確說其互動對象是國軍團長,而非孫立人。所以這段無可懷疑。

不過,這一段有兩件事值得注意。當劉放吾接到斯利姆的手令時,他有所遲疑並等待師部確認,顯然113團原先的調令並非讓該團直接接受英軍指揮,而是預期會有更高一級指揮官(師長或副師長)前來指揮。其次,斯利姆手令指示的行動是讓113團攻擊並肅清拼牆河以北兩英里處公路兩側之敵,目標甚至還不是攻抵河岸。

William J. Slim 的回憶錄裡,明確地以孫立人為中方指揮官而互動

在沒有其它指揮官在場下,新38師師部因時制宜,回覆讓他接受斯利姆手令。那麼,讓他直接配屬給斯利姆指揮的命令,只會是孫立人或副師長齊學啟所下。既然是他們所下,孫立人當晚到達後,難道沒有權力改變收回嗎?

而當天下午113團的戰鬥,雖有英軍砲兵和戰車配合,但是進展不多。因當時在拼牆河以北的是日本214聯隊第3大隊(營),113團一時無法撼動。日軍第3大隊原本準備反擊,但214聯隊本部要其連夜渡回南岸,以應付接近中的英軍。第3大隊遂留下一個連(第9中隊),其餘回到拼牆河以南214聯隊陣地。

斯利姆回憶錄也很清楚地說孫立人在17日晚上才到,18日上早晨和他討論作戰事宜。也就是說,17日國軍在場最高指揮官是團長劉放吾,18日開始是孫立人。史迪威與亞歷山大的安排並不是只派一個團,而是把新38師(缺)置於斯利姆指揮之下(The War Against  Japan Volume 2: India's Most Dangerous Hour, p 168),此時112團也正往此地區趕來。不管是英軍還是國軍的組織架構或軍中倫理,孫立人既在現場,根本不可能還讓劉放吾直接受斯利姆指揮。另外一些113團官兵,也都聲稱18日後由孫立人指揮,這些人有113團團附郭立、1營1連排長(或連長)唐宇戡、2營4連排長李敦進(劉放吾表姪)、2營6連連長蔣元。(國防部史政局,《抗戰時期滇印緬作戰(一)──參戰官兵訪問記錄(上)》)

除此之外,斯利姆更特意提到他將派去「支援」國軍的英軍砲兵和戰車置於孫立人指揮之下,並請孫立人多聽取英國第七裝甲旅旅長(准將)的意見。18日的行動計畫也不是僅僅清除公路靠北處的日軍,而是要攻抵拼牆河,也跟前一日手令不同。所以,說18日之後孫立人沒有對113團的指揮權,那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在113團準備攻擊時,斯利姆想問問準備如何,孫立人帶斯利姆到團部,接著劉放吾帶二人至營、連陣地視察;很明顯孫立人在這指揮鏈之中,否則斯利姆直接找劉放吾就好了。18日113團攻擊,將日軍第九中隊擊退撤至拼牆河以南,日本214聯隊加派一個中隊至此方向。(Slim, Defeat into Victory pp 59-60; The War Against  Japan Volume 2: India's Most Dangerous Hour, pp 165-173; 對華作戰紀要44,p. 511 )

和許多中文文章聲稱113團在19日拂曉渡河攻擊不同的是,斯利姆稱19日113團原本預定凌晨4時渡河攻擊,但因種種因素(主要是缺水)拖延,一直到下午3時才開始行動,從西側新渡口渡河攻擊,攻至拼牆河以南高地上(並未到達仁安羌鎮),更未進攻214聯隊主陣地。(Slim, Defeat into Victory pp. 63-64)斯利姆所言並非孤證,有英國官方戰史,還有對113團推崇備至、被馬英九邀請參加紀念活動的英國老兵費茲派翠克目擊證詞可以驗證──他在19日下午4時在拼牆河南岸高地上,親眼看到113團搭英軍美製卡車抵達北岸,分三路渡河攻擊。(The War Against  Japan Volume 2: India's Most Dangerous Hour, p 172; Fitzpatrick, Ditched in Burma, Ch. 20)

費茲派翠克繪製的113團攻擊圖,4月19日下午4時,在新渡口以西

但是,這個時間有點晚。在仁安羌東北,頂著214聯隊主力的英軍部隊已經等不及,在下午2時就開始往日軍陣地以東移動,抵達河邊後,經由一處舊渡口渡過拼牆河至北岸。整個行動過程並未與113團接觸。(對華作戰紀要44,pp509-512;The War Against  Japan Volume 2: India's Most Dangerous Hour, p 172; Slim, Defeat into Victory pp 64-65)113團3營副營長胡德華回憶,18日(按,應是19日)下午,孫立人與吳放吾在拼牆河南岸油田陣地上,以望遠鏡遠眺英軍戰車、輜重車、騾馬等從渡口北渡,往巧克伯當撤退。(《紀念孫立人文集》,p. 248)

所以,113團的攻擊,只能說是讓日軍214聯隊分心,接應了少數英軍,以及脫逃的被俘英軍。並未直接幫助英軍主力逃脫。

英軍既然脫困,113團並未在該地逗留過久。費茲派翠克稱113團整個行動大約只花了4個小時,然後就渡過拼牆河北歸。胡德華回憶稱19日(按,應為20日)凌晨就撤退過河。唯一比較成問題的是斯利姆稱113團20日在仁安羌地區有所行動,到21日凌晨才撤退。不過此時他應該已經繼續北撤,所得消息也是來自新38師。按,孫立人在20日已經離開前線,當天抵達史迪威司令部(見4月20日史迪威日記),所以20日後行動過度誇張的虛報,可能是師部參謀人員的手筆。

從以上看來,斯利姆回憶錄有關仁安羌之役並無太大問題,其描述也跟其它史料能夠互證,此段基本可信。而孫立人也的確有指揮權且參與指揮,並無疑問。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