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四筧橋空戰新考據

近日研究,又有一小得,在此分享。

1937年8月14日的杭州、廣德空戰(即一般稱的八一四筧橋空戰)中,空軍第4大隊22隊分隊長鄭少愚追擊一架敵機至曹娥江並將其擊落。



目前一般考證認為此機是日本鹿屋海軍航空隊第三小隊(大杉忠一大尉)二號機(山下睦夫一空曹駕駛,大串均三空曹偵察),先在筧橋機場上空被高志航攻擊,後來又被鄭少愚攻擊,但鄭誤報擊落,實際逃脫。此機回到台北,因機輪故障以機腹著陸中破,檢查發現全機中彈74發;日軍決定不予修復,機體運日本展覽,宣傳日軍武器的優越及飛行員的堅毅。此機應該算是擊落(戰損),因其沒有修復,不再投入戰場。


但是這個考證,個人認為是不正確的。鄭少愚攻擊的日機並非第三小隊二號機(山下/大串)。

按官方戰史,鄭少愚的交戰經過是:

「另一敵機由杭州向筧橋方面進入,見我機有備,未投彈即轉彎向雲中逃去,時天候惡劣,雲高約七、八百呎,該機入雲後即向錢塘江口方向逃奔,此際廿二隊分隊長鄭少愚甫加油起飛,乃升至雲上飛向錢塘江口攔截。過翁家阜機場,低空無雲,敵機出雲後,即為鄭分隊長所見,乃尾追過曹娥江始得佔位攻擊,當將該機右發動機擊中起火,旋後熄滅,該分隊長再行後上方及後下方連續攻擊六、七次,子彈射罄敵負重傷墜落錢塘江口。」

這個記載其實會引出至少三個問題。首先,22隊先在廣德降落加油,再飛至筧橋,此處稱鄭少愚甫加油起飛,難道鄭少愚脫隊飛到筧橋,並未與其它隊員一起先至廣德?但是已知紀錄中都稱22隊全隊並未分散,至廣德加油,再飛到筧橋。從廣德到筧橋途中,分隊長樂以琴和隊員張光明曾在雲中看到不明機影,提醒隊長黃漢光注意,但黃漢光可能為了在命令規定時刻前趕至筧橋,未予理會。從這點可以推測,這些機影有可能是日軍指揮小隊的飛機──該小隊迷航錯失筧橋,一直往北飛到太湖才回頭,最後還是沒找到筧橋。那麼22隊飛抵筧橋上空的時間也大略可以推定跟筧橋被轟炸的時間接近。這也可解釋鄭少愚的參戰。不過,這是問題但非關鍵問題,不妨擱置。

再其次,此處的描述是敵機「…即向錢塘江口方向逃逸」,鄭少愚也是「…升至雲上飛向錢塘江口攔截」,最後「…敵負重傷墜落錢塘江口」。什麼是「錢塘江口」?「錢塘江口」就是「錢塘江的下游出海口」,也就是說,日機和鄭少愚都是向東或東南沿著錢塘江往出海口飛行。

「翁家阜機場」即是一個證據。翁家阜在筧橋東北約15公里,喬司東北約7公里。錢塘江在此地東邊約8公里處折而向東行約20公里,再折向東南,然後支流曹娥江從錢塘江南岸注入。由於是沿錢塘江往下游飛行,自會經過曹娥江口,之後兩岸後縮,在此處擊落日機,自然就是錢塘江寬達10至30公里的出海口了。



但是,根據日軍戰鬥詳報,第三小隊二號機(山下/大串)並非沿錢塘江東飛。它跟一號機(大杉)都是從杭州向筧橋方向進入,第一次通過筧橋時因雲未投彈,然後左轉180度,再次通過才投彈,再次左轉向南,橫越錢塘江,在離筧橋機場170度方位、30海浬(55公里/34.5英里)處被三架國軍飛機攻擊。此地在內陸,離海數十公里,怎麼樣也不能說是錢塘江口。

也就是說,雙方的飛行方向和交戰地點完全不符。

最後,更有出入的是,山下/大串機是左發動機中彈,右發動機安然無恙。



從以上比對來看,鄭少愚攻擊的日機,不是第三小隊二號機(山下/大串)。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鄭少愚攻擊的日機是廣德攻擊隊第二小隊(梅山孝次中尉)二號機(小川仁三)。第二小隊在廣德各投下一彈後,梅山中尉決定脫隊繞道杭州筧橋去投剩下的另一枚炸彈,是為對筧橋的第三波轟炸。但是廣德攻擊隊轟炸廣德時以經是1840時,當日筧橋日落是1843時,第二小隊抵達筧橋時已經是1910時,天色已暗,鄭少愚不太可能升空追擊。

那麼,鄭少愚攻擊的這架日機到底是哪一架?日軍戰鬥詳報或許可以提供一個解答。

第三小隊的《杭州(筧橋)飛行場爆擊空中合戰圖》記載:「經過:1815飛行場發現,有雲未爆擊,反轉,1820爆擊,爆擊前敵機編隊群發現(1815小隊分離),爆擊時敵機二十機連續攻擊。」1815時是東京時間,當地時間是1715時。

我原來以為「1815小隊分離」是指整個小隊分離,所以第三小隊三號機(三井)很可能在通過筧橋上空時因雲沒有投彈,又沒看到長機反轉,自己繼續向東北飛行,出雲後發現自己落單,想沿錢塘江出海再向南飛回台北。那他很有可能就是那架被鄭少愚在錢塘江口擊落的日機。

但是網友 Huei Shin 指出,戰鬥詳報中也指出指揮小隊三號機(桃崎)在杭州北西30海浬處與隊分散,而第三小隊三號機(三井)在杭州以南約100海浬處與隊分散,所以合戰圖僅是第三小隊一、二號機的行動。這失蹤兩架之一都有可能是這架飛向錢塘江口的日機。指揮小隊三號機(桃崎)的位置還更最接近,落單之後從錢塘江口出海機會也很大。


戰鬥詳報這段的確是我漏看了,因為新考證出鄭少愚這段,太過高興,致此疏忽,真是該打。

如果是指揮小隊三號機(桃崎)的話,整個經過也是說得通。從杭州往筧橋方向進入(第一次掠過)但因雲未投彈往東北飛去後來又反轉的是第三小隊一、二號機,而鄭少愚往東北索敵,卻遇上了落單的指揮小隊三號機(桃崎)。

不過另一方面,指揮小隊三號機(桃崎)被高志航和譚文擊落的可能性也不低。因為該架日機是從東北進入,投彈炸中油罐車後右轉,被擊落在筧橋西北大約6公里左右的半山。指揮小隊早先錯過筧橋,一路飛到北邊太湖才發現錯誤,回頭之後還是找不到筧橋。此時一、二號機是在從東南向往西南向右轉之後於1715時發現三號機失蹤,由於當時指揮小隊也還在找路,自己的位置也不見得能夠確實把握,所謂「杭州北西約三十浬」也只是推測。也不能排除指揮小隊三號機(桃崎)失散後從筧橋東北進入投彈。

其實我們在這裡推測相當困難,當時空軍沒有派人去搜索日機殘骸嗎?錢塘江口稍遠也就算了,半山又不遠,應該很容易找到一些東西。或許還能得到一些情報。很奇怪都沒有這方面的資料。

不管怎麼說,鄭少愚在錢塘江口殲敵之事,直接影響到國軍其他人的戰績推定,畢竟只有兩架日機墜毀在杭州這一帶。之前考證的先進認為鄭少愚戰果是僅擊傷其它日機──第三小隊三號機(山下)或第二小隊二號機(小川),但現在考證出了有三架不同擊落戰果(高志航、譚文vs桃崎,李桂丹、柳哲生、王文驊vs三井,鄭少愚vs三井或桃崎),這下好玩了。

8月15日中央社電稱前一天擊落日機三架,一架在半山,一架在蕭山,一架在錢塘江。蕭山在錢塘江以南,距離筧橋約15公里,正好是約170度方位,在第三小隊二號機(山下/大串)的逃逸航跡上。這意味著21隊李桂丹、柳哲生、王文驊三人很可能才是第三小隊二號機(山下/大串)的第二波攻擊者。

空戰史考證的妙處就在此,像偵探辦案一樣抽絲剝繭,隨時都有可能有新假說、新發現!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