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理斯・科恩(Morris Cohen,1887-1970),華名馬坤,原名 Abraham Mialczyn。雙親是波蘭猶太人,兩歲時全家移民英國,居住在貧困的倫敦東區。科恩從小在街上混,成為少年扒手黨一員,12歲被送入感化院。
感化院出來後,家裡擔心他不學好,在1905年把他送到朋友在加拿大的農場做工,但一樣管束不住。他居無定所,到處偷蒙拐騙,標準一個社會邊緣人。在這段期間,他學會賭博,賭術還頗精湛,時常出入賭館。
當時加拿大也有華工開荒鋪設太平洋鐵路,同為社會邊緣人,科恩跟華人有了初步接觸。據說某日埃得蒙頓華人一家餐館(也是賭館)被劫,在場的科恩見義勇為救人,自此與餐館主人結為好友。餐館主人是洪門頭領,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不時給他講些故事,當然也沒期望他能幫上什麼大忙。
1911年孫中山到加拿大巡迴宣傳革命,科恩卻緣慳一面,因為他正因案入獄服刑一年中!出獄後他碰到地產起飛,以他的口才和性格,正好發揮,開了一家地產公司,發了點小財。
1915年孫中山號召討袁,加拿大華僑組織華僑敢死先鋒隊,胡翰賢和蔡鶴朋在埃得蒙頓成立軍事社進行訓練,後來回中國擔任孫中山衛士的馬湘與黃惠龍也在其中,科恩則是教官之一。
埃得蒙頓的華人軍事社,科恩(前排右三)為教官之一。 |
一次大戰開始後,地產大跌,科恩為了生計,在1916年加入加拿大遠征軍,1917年8月抵達法國前線,建築維護軍用鐵道,與支援的華工有相當多的接觸,但僅在法國待了約8個月就因右顎嚴重關節炎被送回英國。
第一次大戰結束後回到加拿大,地產不景氣,他又再以賭博為生。1922年年底,科恩碰到法律上的「小麻煩」,正好一家加拿大鐵道公司想在中國推銷建鐵路,他就決定到中國來碰碰運氣。
科恩來到中國,但推銷鐵路合約不成。由於他與海外華人的關係,被介紹認識孫中山英文秘書陳友仁,在上海法租界第一次見到孫中山,隨即被僱為孫中山的衛士。孫中山之所以僱他當保鏢,很可能是由於馬湘和黃惠龍的介紹。馬湘和黃惠龍此時已經擔任孫中山貼身衛士數年,號稱「左龍右馬」,多次保護孫中山脫險。
就科恩自己來說,倫敦東區出身的猶太小混混,在西方不管是那個國家裡都是社會底層;偶然來到東方冒險,卻能成為中國傳奇人物的隨員,接觸到他以前都不曾想像能觸及的階層,這是極大的機緣。從1923年至1924年底,科恩跟隨在孫中山身邊,在很多人的回憶以及歷史性照片中,留下了他穿著淺色西裝的獨特身影。
《芝加哥每日新聞》記者朱尼厄斯・B・‧伍德(Junius B.Wood)記得在從上海至香港的美國郵輪「傑佛遜總統號」上第一次看到科恩:「這個無疑有猶太血統的快活加拿大人在孫先生『核心圈』的廣東隨員間顯得非常自在,當孫先生其他隨員在這艘赴港船隻上自成一個圈子的同時,這位『神秘人士』和船上所有人都交上朋友,無所不談,只不過就是不提他為何對中國政治特別有興趣。」
美國作家哈利・法蘭克(Harry A. Franck)寫道:「在我們停留於廣州的幾個月中,即使是在半公開的場合,大元帥也很少在沒有宋慶齡夫人陪伴下出現,而且這同時,總是可以在背景中看到科恩先生那張凶悍或者說是非常有保護力的面孔。」
在科恩日後的吹噓中,稱自己是孫中山的副官(Aide-de-Camp),後來授階少將。不明內情的外人一聽,aide-de-camp,那是孫中山的親信,權力很大啊!其實他只是孫中山的侍衛副官(即貼身衛士)之一,階同少尉,月薪三十大洋。
當時孫中山身為大元帥,其大本營下設副官處,副官分為三類,一類是交際副官,如張猛、丁象益、王文漢、錢針、蕭芹、葛昆山等人,負責接待賓客,與各軍事機關聯絡重大情報等;另一類是打雜的庶務副官;最後才是如黃惠龍、馬湘、鄧彥華、黃夢熊、馬坤、高中禹、黃民生等保護孫中山安全的侍衛副官。
科恩與少年時期的廖承志 |
科恩很快就取了個中文名字:馬坤,顯然是他英文名字的諧音,但孫中山身邊的其他人更喜歡稱他──非常廣東味的──「西人坤」。他雖然不懂中文,但卻會幾句簡單的廣東話,在孫中山周遭圈子中人緣不錯,上上下下都混了個臉熟。他沒事時還喜歡表演賭徒生涯中學到的花招和牌技,當年仍是少年的廖承志(廖仲愷之子)就特別喜歡看「西人坤」的把戲。
雖然科恩說他教孫中山的衛士射擊和西洋拳術,他自己的射擊技術其實也不是很出色。馬湘回憶在大元帥府有一天孫中山心血來潮,想看看參軍、副官、衛士隊長們的槍技,在牆上擺上瓦罐,每人五個,依次射擊。他稱參軍祁耿寰、自己、盧展柳五發全中,馬伯麟、姚關順、科恩中三發,黃惠龍中兩發。至於西洋拳術的話,從科恩年輕時期混跡街頭的經歷來看,應該是經過「實戰」考驗,算是很實用的吧。
科恩站於孫中山身後 |
他的工作並不如想像中的輕鬆。當時孫中山的確是一直處於危險之中,而且在1923和1924年間一直與陳炯明部隊在作戰,孫中山有時視察戰場,也幾次置身火線。科恩回憶稱他原來身帶一把半自動手槍,在一次遇險時左手受輕傷,讓他擔心若右手負傷則無法還擊,遂多備了一把點四五口徑史密斯威森左輪槍,練習後也能用左手開槍,後來在上海的外國記者就開始稱他「雙槍科恩」。
1924年11月孫中山北上,科恩並未隨行,據其傳記稱他此時去英國探望雙親並繞道加拿大代購軍火,但是馬湘的回憶是科恩對外吹牛說大本營參軍處、副官處、秘書處都歸他指揮,此言不幸被顧問馬蘇聽到,認為有招搖撞騙之嫌,報告孫中山後科恩被解雇。
1924年黃埔開學典禮,台上是蔣介石(左二)、孫中山(右二)、宋慶齡(右一),科恩在台下左一。 |
無論實情究竟如何,隔年3月12日孫中山去世,科恩從加拿大趕回,參加奉安大典。之後他留在中國,先後在孫科、吳鐵城、宋子文等人手下掛名,做一些對外接待的工作,來去廣州、上海、香港之間。靠著他的人脈,他自己逐漸開始做起軍火生意,收入還不錯,但也花錢如流水。據云他曾包了一列火車,把一堆朋友從上海載到香港參加好友的婚禮。
但顯然他對外吹噓之習不改,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英國《每日郵報》稱他是十九路軍的一名將軍,對中國的財政和政局有極大的影響力,幫助了國民黨的崛起;《週日通訊》說因為他是英國人又是猶太裔,所以無法擔任中國國民黨主席職位,不過他會一直致力於加強東方與大英帝國的關係;《帝國新聞》則盛讚他在中國人民中的地位,有如「阿拉伯的勞倫斯」在阿拉伯人中的地位!(按,行文至此,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前述報紙都是以嘩眾取寵而惡名昭彰的英國小報.....)
1941年12月香港被日軍佔領,科恩被關入赤柱集中營,1943年透過紅十字會交換雙方羈押平民,返抵加拿大。
1945年聯合國成立前的舊金山會議中,科恩曾協助猶太復國運動成員接觸中國代表團,見到吳鐵城等,遊說支持猶太人建國。加拿大猶太總會會長掃爾・黑怡斯(Saul Hayes)本來是不太相信科恩說自己認識很多中國要人的吹噓,但有天他和科恩走在舊金山街上,迎面碰見顧維鈞、孔祥熙、以及宋子文,他回憶道:「老天,他們竟然馬上和科恩擁抱寒暄。」
他曾經和 Charles Drage 合作,在1954年出版一本「傳記」《Two-Gun Cohen》,內容有相當多的吹噓,評者認為像小說多於像傳記。1950、60年代,科恩曾經訪問大陸,拜見宋慶齡、周恩來等,也到台灣見過老蔣和于右任。
科恩拜見老蔣 |
科恩只是個社會底層出身的小混混,投機冒險是他被生活磨礪訓練出的本能,藉著認識權力高層的機緣,盡可能地將人際關係發揮到極致。像這樣的人物所在多有,而且在越是混亂的時代,越是有他們發揮的舞台。或許終究只是跑龍套的小角色,但也在這歷史時代大戲中,增添了那一抹獨特的色彩。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