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端午和仲秋端午

(西晉)周處,《風土記》(已佚,有《陽羨風土記》選輯):「仲夏端午,烹鶩角黍。注曰: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以菰葉裹黏米以栗棗灰汁,煮令熟,節日啖。煮肥龜,令極熟,去骨,和鹽鼓蒜蓼,名曰俎龜。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包裹未散之象也。龜,骨表肉裏,陰內陽外之形,所以贊時也。」

(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八月端午」條引唐類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則,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也。」

原來「端午」==「端五」,就是初五的意思,唐朝之前還知道,到宋朝就以為端午只是五月初五了。

此周處即「周處除三害」故事裡的主人翁。而端午節不但要吃粽子,野鴨(鶩)和烏龜還要遭殃!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