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治史?《張發奎回憶錄》〔提早準備上海作戰〕剖析



1938年6月《良友》138期,張發奎

「抗戰軸線翻轉論」是從1950年代以來國府官方抗戰史觀重點之一,主張八一三松滬會戰把日軍主力從華北方向吸引至華中,是蔣中正處心積慮的英明戰略決策。近年來又有少數學者不顧此說毫無原始史料佐證,繼續主張。不過,在無原始文獻史料支持之下,這些學者普遍僅引用陳誠與張發奎回憶錄中的少數片段,而且對大量的反面史料斷章取義或避而不談。

回憶錄的內容不可被輕率引用為唯一史證,本是常識。因回憶錄存在有事後修飾、甚至是加入當年並未發生情節的風險;因此,回憶錄通常必須與當年的原始文獻(如日記、電報、檔案文件)仔細比對,若出現矛盾,通常應優先採信原始文獻,因其修改的可能性較低。

以陳誠回憶錄為例,其自述主張在上海作戰的章節,已被中研院學者蘇聖雄考證為與陳誠自己當年的日記、信函及電報紀錄相悖。此段記事應為日後改述,史料價值不高。

被「軸線翻轉說」學者普遍引用張發奎回憶錄的片段,與當年原始史料多有不合

張發奎回憶錄則少有剖析討論,我就在此野人獻曝,與其它史料比對一番。果不其然,張發奎回憶錄的這段,有著記憶混亂、時序倒錯、誇大自己功績及歷史角色種種回憶錄常見問題,與當年史料多有矛盾。

先敘背景,張發奎在七七事變時擔任蘇浙邊區公署主任,負責浙江長江以南至浙江一帶軍務,屬下除56師(師長劉尚志)外,都是零散地方部隊。

07.13,軍委會加派57師(阮肇昌)加強海防(何應欽每晚主持的〈蘆溝橋事件會報〉當日記錄),但當時部隊調動不快,57師應是至月底才到。

所以,張自述7月21日後立刻對55師(李松山)、57師(阮肇昌)、砲二旅(蔡笏忠)下令準備對上海作戰,根本是不可能的事。57師未到,而55師、炮二旅(其實僅配屬1營)此時根本不歸張發奎指揮。

張發奎回憶錄提到的部隊調動,實際上都是發生在8月12日之後,並非在7月底

接著,張自述大約一週後去南京開會,確切時日應是07.26~07.27,因為〈蘆溝橋事件會報〉這兩日有張發奎出席記錄。而學者齊錫生聲稱的 07.23-07.24,不但與張的自述相違,更無史料佐證。

張自述此會議中有多人(何應欽、顧祝同、張治中、陳誠、徐永昌)出席,決定要在上海開闢第二戰場,並開始準備作戰。此段與極多原始史料衝突。

首先,這兩天何應欽的〈蘆溝橋事件會報〉中,並無對上海準備作戰的紀錄;若有此決定,應該在會報中有後續討論。而徐永昌7月份日記,完全都是對華北作戰準備,並無上海之事。

其次,顧祝同此時在四川,負責整理川康軍事,並不在南京。據顧祝同《墨三九十自述》,他在08.06奉召從重慶回南京,準備擔任第一戰區(華北)第五集團軍總司令(任命見08.03〈蘆溝橋事件會報〉,顧誤記第九集團軍);此回憶有《總統蔣公大事事略・40・續編》記顧祝同08.06晚謁見委座報告川康事互證。

陳誠此時也不在南京,他負責廬山軍官訓練團,日記中7月期間一直在廬山,自然也不可能出席南京會議。

順便一提。上海開戰一週後,陳誠擔任前敵總指揮,8月28日日記稱:「此次臨時令我與顧來負此重責,事前毫無所聞,一切均無從著手,自難有妥當辦法,一切困難危險,均意中事,與顧實有同感。」前述已知顧祝同本預定擔任華北第五集團軍司令。上海開戰後,才臨時派為第三戰區(蘇浙)副司令長官,可以與陳誠日記此段互證。


剩下的張治中,亦曾在7月30日拍發電報,提到國軍將在北方作戰,不該自損上海經濟資源,但擔心日軍進犯上海,所以請求設定一些與日軍在上海開戰的狀況條件,亦即交戰規則(rule of engagement),俾於情況有變時能主動先發制人。「抗戰軸線翻轉論」學者對此電報掐頭去尾,僅稱張治中主張在上海先發制人,不提這些先決條件,更不提張治中也知道主戰場在北之事。

另,07.27上午在委座(蔣中正)會議決定四項,都是對華北調兵遣將,並無對上海準備紀錄。
所以,張發奎提到的與會5人中,2人此時不在南京不可能出席,2人相關原始文獻與張所說不符,餘下一人(張治中)也未主張要主動開闢上海戰場;而同期蔣中正會議僅有對華北作戰準備。很顯然,有關7月底有準備對上海作戰會議的說法,很難成立。

張治中電報顯示,他很清楚國軍將以華北為主戰場,此電報僅請求制訂上海交戰規則應變,並非改在此處為主戰場。

接著,張發奎聲稱在此次會議後,他很快被任命為右翼軍司令,秘密調動57師和55師往龍華、浦東,這更是與史實及原始文獻不符。這些部隊遲至上海開戰前夕才如此調動,而且在8月3日時,他原有的56師(劉尚志)更在蔣中正手令之下,西調500公里至安徽蚌埠(離徐州140公里),僅剩剛報到的57師(阮肇昌)。若真要準備對松滬作戰,豈會將戰區部隊遠調它方?

張發奎當晚打電報抱怨,電文中完全無準備在松滬作戰跡象。而軍委會雖再撥55師(李松山)給他,但是直至8月12日,該部仍然未到。所以,他的回憶錄裡在7月底會議後對這些部隊調兵遣將,時序完全錯亂,實際發生在8月12日後。(國防部史政局1986年版《抗日戰史・第四冊》)
8月12日晚上張發奎更向蔣中正及何應欽發出一封標明「萬急」的電報,讓人大開眼界。

張發奎8月12日的電報顯示他對上海開戰毫無所知,未接到命令,亦無準備,無兵無將。而張治中「堅邀」他派兵出擊,的是讓人詫異──貌似上海灘老大呼朋引伴去砍人乎?。

電報主旨是向蔣、何報告他聽說(「聞」)張治中(字文白)部隊進入上海郊區,可能要主動對日開釁;張治中還「堅邀」他一起出兵,而他除一團外無兵可派,且「未奉明令,不敢擅動」!

這代表張發奎事先毫不知情,既無準備,也無計畫,更不知道蔣中正有對上海動手的意圖。若如其回憶錄所述,早在7月底就已開始準備,怎麼可能會出現電文中的迷惑不解、無兵可用、更無明令?

而張治中「堅邀」他一起行動一事,更讓人瞠目結舌。國家兵戎大事,竟被張治中弄成如上海灘黑社會老大呼朋喚友去砍人的影視橋段!張治中在上海主動開釁一事中扮演的角色,昭然若現。

以張發奎此段回憶錄為證的「學說」,亦可以休矣!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