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緹牧羊



看目前世界疫情的狀況,這6月12日上映的電影大概會很慘,可能會讓老漢的演技和C. S. 佛瑞斯特(C. S. Forester,筆名,原名Cecil Louis Troughton Smith ) 的這本原著成為病毒的犧牲品。

C. S. 佛瑞斯特寫航海小說的功力是絕對沒話說。

他最著名的就是弘布羅爾(Hornblower)系列共十一本小說,描述主角霍雷肖・弘布羅爾(Horatio Hornblower)於拿破崙戰爭時期在英國皇家海軍的生涯。此系列廣為讀者喜愛,再版又再版。近年來還有背景介紹的書,甚至還有猜測誰是弘布羅爾的原型的書籍出版。



1951年拍成電影《Captain Horatio Hornblower, R. N.》,由葛雷哥里・匹克(Gregory Peck)和維吉尼亞・梅奧(Virginia Mayo)主演,是華納影業當年成本最高的電影(246萬美元),也是最賣座的電影(營收533萬美元);這數字看起來不多,但要記得,當年美國物價水準一輛汽車也不過才1,500美元,看場電影還不到五毛錢。

1998-2003年間,英國子午線獨立電視台(ITV Meridian)把這系列拿來拍了8集的電視影集,由尤安・格力菲德(Ioan Gruffudd,按:威爾斯語唸成英國音,1997年《鐵達尼號》的五副 Lowe)主演,在英國電視和美國有線電視播出。此劇選角不錯,除了主角格力菲德夠帥夠清新夠個性外(絕非《鐵達尼號》奶油傑克可比),演愛德華・佩魯爵士(Sir Edward Pellew)的英國舞台劇演員羅伯特・林賽(Robert Linsay)演技爐火純青,其他配角甚至龍套水手的角色都演得很好。更重要的是,導演和編劇功力極佳,改編的內容不但保存了原著精神和角色個性,添加的緊張度與衝突張力更是加分加彩。其中以第五集(Mutiny)和第六集(Retribution)最為精彩,把《Lieutenant Hornblower》這本小說裡專橫而精神失常的艦長、顢頇的大副、在忠誠、服從、職務、責任之間徘徊的年輕軍官們,逐步引入懸疑衝突的謎局;要保持忠誠,則只能眼睜睜看著無辜者被霸凌鞭打;要服從命令,則等於要將全艦和所有人員都推入無謂的險境;要執行職務,卻沒有個頭腦清晰而又有膽識的指揮者;責任又是什麼?對國家的責任、對海軍傳統的責任、對身份的責任、對下屬的責任?最後,導演和編劇替主角、配角、甚至於觀眾們設下了一個局:幻想你們在叛變(刑罰:唯一死刑)、帶人來抓捕你們的瘋艦長正站在高高梯子的頂端,你,推還是不推?




佛瑞斯特的這本 The Good Shepherd 出版於1955年,一般以驅逐艦為主題的小說本來就少,而以枯燥漫長、日復一日、卻又危機四伏的船團護航為背景的就更少。

「下含原著情節,不喜勿看」

1955年3月14日和21日的《生活》(Life)雜誌刊登了佛瑞斯特這本小說的刪簡版,因為裡面太多操艦的方向術語,特別加插了這幅圖來向一般的讀者解釋書中報告的方向、角度關係。

佛瑞斯特用短短四十八小時的行動,鋪陳了二戰大西洋船團護航反潛的真實面貌。少少四艘的護航艦隻(兩艘驅逐艦,兩艘護衛艦 corvette)要護衛近40艘慢速船團通過德國潛艇狼群潛伏的海面。船團的船當然都是民船,不像海軍艦艇有編隊航行的操演,編隊航行對他們來說是新玩意。而且,每艘船的性能、航行能力與特性都不相同,單單要它們能保持在船團裡的位置定速定向航行就已經是極大的挑戰,更不用說要做Z字航行,不定時要進行編隊轉向;幾乎可以說一轉彎就天下大亂。這四艘護航艦隻真的得像如書名的牧羊人一樣,東奔西跑,把這些慢吞吞的貨船兜攏回船團的行列中。

這四艘護航艦隻來自四個盟國,如何配合?能不能合作?更別說它們前後急駛追奔,耗費大量的油料;驅逐艦還好,噸位較小的護衛艦有沒有足夠的油料完成航程,都還是個問題。主角喬治・克勞斯中校(Commander George Krause,從他的姓氏可知應是德裔)自己指揮的1500噸「馬漢級」驅逐艦「麒麟號」(USS Keeling)就有許多問題。「麒麟號」服役才4年,雖然不是最新型的美國驅逐艦,但也不能算舊。但是它的人員就不同,一半以上是剛從新兵營出來的年輕小伙子以及年輕的軍官,雖然有過幾次反潛練習,但如何把他們磨合成一個團隊還是個問題,而真正的考試就在前面這幾百海浬的航程中。

克勞斯自己也有個人的問題。兩次考績平平(沒有提到原因),兩次失去晉升機會,只是因為海軍戰時擴張,好不容易才升中校可以指揮艦艇;所以他是個42歲──而非36歲──的驅逐艦艦長,是他大部分手下兩倍的年紀(不過也是因為如此,老漢還勉強可以演啊!)。和佛瑞斯特其它小說的主角一樣,他自我要求到幾乎超人的地步,而且一點都不酷,只是知道在適當的時間下適當的命令;同時還要分分鐘鐘注意他指揮職責要求的層層面面。其實,我一直認為,佛瑞斯特的小說如果有中譯本的話,應該列為臺灣軍官教育的輔助讀物;佛瑞斯特小說中普遍地對指揮職責(command)的思考和由他筆下主角的型塑,無疑地會讓讀者對此主題印象深刻,或能刺激未來軍官們更深層的思考。

太過揭露情節的就不說了。反正熟悉佛瑞斯特筆法的讀者都知道,會看到緊張的行動,但不會看到無腦的敵人;對德國潛艇丟深水炸彈,但人家也會以魚雷回敬;可以巧施詭計,捕捉到敵人蹤跡,但更多的時候,是漫長而無果的搜索,被德國潛艇弄得團團轉。因為,戰鬥不總是一面倒的;勝利與榮光總是伴隨著失敗與挫折,而讀者還不知道誰先誰後。

在歷史上當然沒有 USS Keeling 這艘軍艦,可是佛瑞斯特取這個名字,也未免太「鐵齒」了。我把船名翻為「麒麟號」也是無奈,要不然,難道要翻成「傾側號」?:-)

電影拍攝時,找到現今保存最好的二戰美國驅逐艦,「佛萊契級」的「紀德號」(USS Kidd,DD-661)來拍攝。命名時,老漢就取個巧,保留原著艦名,但用了訂單被取消的「佛萊契級」 DD-548 為艦號。另外,應該是為了刺激好聽,電影中「麒麟號」的無線電呼號改成「靈緹」(Greyhound);但是在原著中,「麒麟號」的無線電呼號是平淡無奇的「喬治」(George)。電影片名取做 《Greyhound》也是勢所必然,否則,《傾側》(Keeling)作為片名的話,能聽嗎?

Safe crossing!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