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忠魂(We Were Soliders Once... and Young)

Moore, Harold G. & Galloway, Joseph L., We Were Soliders Once...and Young, Random House: New York, 1992

越戰忠魂,原著者:哈羅德‧G‧穆爾,喬瑟夫‧L‧蓋洛威;譯者:王執中,徐舟濤,星光出版社,1998。

這本書跟一般越戰書籍不太一樣,它不是在探討越戰的背景或是政治折衝的內幕,也不是在談個人在這場荒謬戰爭中的心路歷程,它純粹講的是戰鬥,兩場在 美軍開始大量介入越戰初期,於1965年下旬在越南中部高地 Ia Drang 河谷發生的戰鬥。第一場是美國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400人在數千北越軍的攻擊下撐了三天的戰鬥,最後增援部隊到達,他們終能脫離戰場。第二場戰鬥 是來解圍的第二營在第一營脫離後返回基地途中,又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軍,在一場遭遇戰中幾乎被一掃而空的慘狀。

##ReadMore##

寫書的是當時第一營的指揮官穆爾中校,以及親歷其境的戰地記者蓋洛威,所以除了有軍事戰術指揮決策過程的可靠性外,更有記者犀利觀察能力發揮極致。 這(兩)場戰鬥之所以出名,除了因為是空中直昇機突擊作戰初期樹立模範的戰鬥外,更因為是美軍在越南開始直接介入並且蒙受重大損失的開端。

這個戰鬥屬於1965年10月下旬,美國第一騎兵師到達越南不久後第一次以直昇機空中突擊進行大規模的 Pleiku 戰役。北越軍在中央高地的這個地區有三個團的兵力,把附近的美軍基地包圍起來,引誘南越軍來增援解圍,然後在半途設伏殲滅增援的兵力,典型「圍點打援」的 戰術。

但是這次不同,10月28日,美國第一騎兵師投入戰鬥,以直昇機空中突擊反過來威脅北越軍的後方,降落在離北越地區司令部附近不遠處,造成北越軍方 面一陣恐慌,讓部隊趕快撤離交戰地區,向高棉邊境的高地集結整補。美軍大略知道北越軍在這個地區,但是數量及確實分佈地區並不清楚。

11月14日,第一營受命在靠近高棉邊境的一處林間空地突擊降落,進行威力搜索,這個降落區被稱為X-Ray。第一營的人數大約400人左右,由於 直昇機不夠(這次任務只分配到16架),所以必須要分5個梯次,逐次運到X-RAY。第一梯次的80多人在早上10:30分到達目標區。

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正好降落在北越軍集結地區的中央。北越軍第66團第7營在X-Ray西邊不遠的山嶺上,第8營在 X-Ray 東北約半天的路程,第9營在 X-Ray 西南約500碼。第66團在前面的戰鬥中擔任預備隊,沒有什麼損失,所以每個營大概都差不多滿員(550人)。在10月中戰鬥損失較重的第33團也在附近整補,散布在周圍大概兩英里方圓的地區。另外在西邊不遠高地上,北越軍的地區司令部還控制著越共 H-15營,約有600人兵力的游擊隊。北越第320團則在西北約10英里處。

第一營開始在10:30分降落時,當然一定驚動了北越軍。但是如果仔細分析起來,北越的指揮方面很顯然犯了嚴重的錯誤,因為他們並沒有馬上採取行動,而一直等到 1 小時又 45 分鐘後的 12:15分──第一營的第三梯次降落後5分鐘──才開始攻擊。如果北越軍及時採取行動,在最初的30分鐘內就開始攻擊,80個人是無論如何都擋不住的。延誤這麼長的時間,後果是等到他們開始攻擊時,美軍已經有240人在地面上布防了。

不過即使如此,第一營還是處在一個極不利的地位。他們搗了一個大馬蜂窩,北越方面至少有2000人,兵力比是5:1,美軍唯一比較佔優勢的地方是在 火力支援方面。第一營有兩個105mm榴彈砲連(在幾公里外的火力基地)以及大量的空中支援。即使如此,他們沒有被吃掉的原因,除了摩爾指揮得宜外(摩爾 是韓戰老兵),更重要的是運氣太好──北越指揮官顯然對整個戰況無法掌控,北越部隊也都是逐次投入戰場,先碰上美軍的正面,耗上一陣子摸清狀況要開始迂迴 時,摩爾都能及時調動部隊填補空隙──有時是剛從直昇機運到的部隊。最危急的時候在兩個連之間的一個200公尺的大空隙只靠一挺M60機槍在撐著,而摩爾 的防線也只守了北西南三面,東面完全是空城計,竟然也沒被發現。在戰鬥中有一個排失散,被切斷在外,所謂的「the lost platoon」,竟然也沒有被消滅,雖然傷亡不少,第二天還是連接回來。

第二天後,美軍的增援部隊逐漸到達,第七團第2營和第五團第2營都來支援,北越軍才撤離。在這場戰鬥中,第一營79人陣亡,121人負傷,估計北越 陣亡600人,傷1200人(主要應該來自砲擊和空中轟炸),美軍俘獲57支AK-47,54支SKS,7支Degtyarev,4挺馬克沁重機槍,2門 82mm迫砲,另外就地銷毀100多支雜牌步槍、衝鋒槍,400多顆手榴彈。(北越和越共一向把死傷和武器在盡可能的狀況下都帶離戰場,讓敵人無法確切知 道戰果,這也是心戰策略之一。)

第三天,在第一營撤離戰場後,5團2營和7團2營以行軍撤出。兩支部隊在中途分道揚鑣,各自前往個別的降落區等直昇機來載運。7團2營和5團2營A連一道,往X-Ray 東北的 Albany 降落區前進。在快到達的時候,抓到兩名北越俘虜,沒經驗的2營營長竟然把整個在叢林中拖長到500碼的縱隊停下審訊戰俘,並且把各連連長叫來開會。

這時在 Albany 降落區附近的正是北越66團第8營,33團第1營的殘部,以及33團第3營的營部連,他們並沒有參加前兩天的戰鬥。在發現美軍接近時,他們全員出動,往美軍方向接戰。

嚴格講起來這應該算是一場遭遇戰。但是美軍整個部隊分的太散,連長們又集中在前頭,指揮層級中斷。一開始接觸,美軍除了前面的營部和最後面的5團2營A連外,完全失去掌握,無法構成有效防禦。中間幾個連只能各自為戰,很快地就被突破,與北越軍混戰一夜。

第二天其他美軍部隊來援時,北越軍已經撤退。美軍死155人傷124人,還有許多人打散了,幾天後才和友軍聯絡上。美軍死這麼多人主要是因為在那天 黎明北越部隊撤退前曾經清掃戰場,把找到的美軍傷患都打死。北越方面損失應該也不少,美軍增援部隊清查戰場,發現北越軍留下了33支輕機槍(應是 AK─47),112支步槍,4門82迫砲,2具RPG發射器,3挺重機槍,估計死傷在400-500人左右。

這兩場戰鬥震驚了美國本土,因為這是美軍第一次在越南戰場上有這麼重大傷亡。日後,當電視直接播映血淋淋的戰場時,會造成更大的震撼。

這本書除了以軍事觀點和報導觀點來看前線外,也從這些軍人的家庭方面來看這兩場血腥的戰鬥。雖然大部分士兵的家庭都散佈在全美各處,第一騎兵師中軍 官和資深士官的家庭卻大都住在第一師在美國的永久基地附近。當戰鬥的消息開始傳回來,對心愛的人不知能不能回來,那種無助的擔心與等待實在讓人心酸。

個人認為這本書十分值得一讀,作者們對戰鬥過程平實的描述,老兵們驚懾的回憶,訪問當年敵人指揮官印證資料的忠實性,流暢而絕無冷場的文筆,絕對可以把這本書拿來跟「奪橋遺恨」、「最長的一日」等二次大戰經典文獻相提並論而毫不遜色。個人強力推薦。

附註:這本書已經被派拉蒙拍成電影,預計2002年夏天推出。Mel Gibson 演摩爾中校,其他演員都不是很大牌,台灣這邊唯一比較熟悉的大概是演記者卡洛威的 Berry Pepper(「搶救雷恩大兵」裡的狙擊手)。導演兼編劇是「珍珠港」的編劇 Randall Wallace ,雖然有點讓人擔心,但是一些看過劇本的影評家都認為劇本寫得不錯,希望真的不會再出現「珍珠港」的問題。

張貼留言

2 留言

Johnson Cheung寫道…
穆爾將軍於2017年初安詳離世了,也許他不是麥克阿瑟那種歷史名將,至少在X-Ray的每一個空騎兵弟兄心中,他永遠是個勇敢又愛護下屬的頭頭!

Salute!
Johnson Cheung寫道…
永遠懷念穆爾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