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Band of Brothers的人應該都有印象,美軍在1945年歐戰結束後就開始復員,在日本投降後復員速度更加快。到了韓戰爆發時,美國的軍事力量已經是遠遠不如二戰時期。
在陸軍方面,二戰時最多達到89個師,一復員就砍掉大部分,到了1950年時只剩下11個師(包括歐洲駐軍1個師和作為戰略總預備隊的第82空降師,另有9個獨立團。11個師中在日本有四個師,第7師、第24師、第25師,和第一騎兵師,朝鮮半島沒有駐軍,另外第五團在夏威夷,第29團在琉球。美軍步兵師編制約為18,000人,但這四個師人員缺編,只有約70%人員,大約在12,000人到13,000人之間。
麥克阿瑟在1950年7月10日向參謀長聯席會議要求增派4個重戰車營、12個重戰車連、11個步兵營、11個105mm野戰砲兵營、4個防空機砲營,以便讓這4個師有接近編制的作戰兵力。
另一支兵力,美國海軍陸戰隊在1945年鼎盛時期有六個師,戰鬥兵力也不過就200,000人,1946年復員解編後只剩兩個師,第一陸戰師和第二陸戰師。美軍陸戰隊師編制約為24,000人。
所以在韓戰爆發時,美國手中可用的地面部隊總共不過13個師,還要防禦歐洲、據守本土、兼顧遠東,分佈得很散。
而在軍備方面,二戰結束後的五年間,陸軍基本上沒有購置什麼新武器,使用的裝備都還是二戰時留下來的裝備。而且由於國防經費短缺,有限的經費又大部分被挹注在新戰略空軍的成立,陸軍更沒有資源用於革新發展。由於經費短缺,許多部隊都是缺編,例如,一個步兵團本應有三個步兵營,實際上只有兩個;砲兵營本應有三個砲兵連,但實際上只有兩個;而編制武器像無線電、無後座力砲、重迫砲等也都短缺不足。使用的彈藥更是從倉庫中搬出的庫存品,一個步兵團報告估計其在韓戰第一年裡使用的60mm和81mm迫砲照明彈中有大約50-60%是不發彈。另外,砲兵使用的某些彈藥以及步兵的手榴彈都嚴重短缺,這是全軍普遍的現象。
在空軍方面,美國空軍前身的陸軍航空隊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有2,253,000人,1946年1月剩下 888,769人,1947年5月剩下303,600人。35萬人的維修技工中留下來的還不到10%。
戰爭期間平均飛機妥善率在50-60%之間,1947年妥善率掉到約18%,而這個妥善率還是因為許多飛機都是1945年初出廠後封存的新飛機,還不需要怎麼修。所以25,000架飛機中,只有不到4,800架可以用,還得分散世界各地。
這還只是復員的影響,戰後預算削減更是嚴重。1946年只有不到700架出生產線。另外零件短缺的問題也很嚴重,像1950年韓戰開打後,遠東航空軍中的32架F-82不久就撤出戰場,原因是沒有備料。
聯隊數目則從1945年8月15日時的218個聯隊掉到1946年12月時的52個聯隊,其中只有2個完成戰備。到了1950年5月更只剩下48個。其中有9個隸屬遠東航空軍。
遠東航空軍的兵力共有1,172架飛機,包括73架B-26、27架B-29(在關島)、47架F-51、504架F-80、42架F-82、179架運輸機、48架偵察機、以及252架各種其他類型飛機。這數目看來不少,實際上很大一部份被封存,更有一部份飛機因為經費預算不足,被拆來當作備料使用,所以實際上能用的只有350架左右。開戰後遠東航空軍向空軍高層要求增援164架F80噴射戰鬥機,空軍只撥給了150架F-51。而所有在遠東航空軍的飛機中,只有駐紮在九州的四個中隊距離夠近能夠支援韓國戰場。
美國遠東航空軍分散在日本各島、琉球、關島等地,主要的假想敵是蘇聯空軍,次要的是剛建立的中共空軍,雖然後者力量不大,但是轟炸機的航程仍足以威脅日本。當時蘇聯在遠東地區的航空力量相當強大,1950年7月1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估計蘇聯遠東航空軍有2,200架戰鬥機、600架攻擊機、1,100架輕轟炸機、600架轟炸機、500架運輸機、300架偵察機、共5,300架;另外在遠東的海軍航空兵還有550架戰鬥機、80架運輸機、350架輕轟炸機、170架偵察機。因此,在整個韓戰期間,遠東航空軍能夠用在韓國戰場的兵力其實只有一半不到,其餘的都用在警戒蘇聯遠東航空軍對日本和其他島嶼的威脅。
二戰復員造成兵力不足的窘狀並不止限於美國,聯軍其他國家也是一樣。
澳洲陸軍在二戰結束時有五個滿編的步兵師,有在北非與德軍,和在南太平洋與日軍作戰的豐富經驗。但是大戰一結束,通通裁光了。韓戰爆發時,澳洲陸軍的正規作戰部隊只剩下三個缺編的步兵營和一個戰車團,共4,470人,另外擔任基地任務的有13,380人,後備部隊骨幹幹部1,150人,總共19,000人。
韓戰一起,澳洲為了維持跟美國的關係,同意派兵參戰,但是面臨無兵可派的窘境。澳國政府在7月下旬答應出兵,然後東拼西湊,從三個營抽人湊出一個完整的第三步兵營共950人,到了9月28日才好不容易到達韓國。這時聯軍已經在仁川登陸成功,北進大反攻,北韓正兵敗如山倒的時候,澳洲部隊這時才到,結果是一大堆盟國在那邊幹醮說澳洲在撿現成便宜。
這個步兵營就一直打到韓戰結束,其中當然有多次補充兵員,不過其役期都只有一年,一年後就輪調回澳洲。1952年4月加派第一步兵營,1953年4月派第二步兵營和第一步兵營輪換。
不過,澳洲第一支參戰的不是陸軍,事實上是空軍。澳洲皇家空軍第77中隊駐紮在日本,屬於盟國日本佔領軍的一部份,韓戰一起,它就很快地投入戰鬥。美國遠東航空軍在韓戰初期只能從日本機場出擊,現在來看看澳洲方面怎麼說:
「……雖然遠東航空軍(FEAF)在韓戰初期幾個月有相當的實力,但是其指揮官喬治‧史崔梅爾中將卻面臨一些很大的問題。在這段期間,蘇聯空軍和中國空軍對美國在日本和琉球的基地進行大規模攻擊的可能性還沒有排除,因此,可供在韓國戰場上運用的美國空軍戰鬥機中隊數量遠低於這個戰區的最大可用數量。1950年8月底時,巴崔吉將軍(FEAF下的主要單位第五航空軍指揮官)手上只有8個戰鬥機中隊可以用在韓國戰場上,有另外11個戰鬥機中隊分散在他的整個轄區(日本和琉球)擔任空防之用。在遠東航空軍所有的基地裡面,只有哪些位於本州南端和九州的機場離戰線夠近,能夠讓航程較短的戰鬥機和輕轟炸機來使用。這些機場位於『艸戶』屋、板附、和岩國。
但即使是使用這些機場,美國的F-80流星式戰鬥機仍然只能在戰線上的目標區停留15至20分鐘。美軍嘗試在機翼尾端的油箱裡多塞幾個油包來增加它們的續航力,但是這會對飛機本身造成過度的應力,美國空軍供應署並不同意廣泛地使用這個辦法。在韓戰初期時,F80無法正常地使用在韓國的機場,因為當時在聯軍控制下的三個機場:釜山,Taegu,Pohang,不但沒有鋪跑道面,而且太短。
此外,F-80在當時數量不足,其他唯一能夠使用的是F-51野馬式戰鬥機,美國空中國民兵有764架,另外有794架庫存,不過這些都在美國本土。唯一在遠東航空軍掌握之下,已經成軍而且可以立即投入作戰的野馬機單位是澳洲皇家空軍第77中隊。」
兵力不足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聯軍的作戰。當美軍反攻進抵鴨綠江時第八軍團下轄第1軍、第9軍、第10軍,共6個師(第1騎兵師、第24步兵師、第2步兵師、第25步兵師、第七步兵師、第一陸戰師),美軍地面部隊合計約103,000人左右。由於人員不足,麥克阿瑟手下參謀想了個餿主意,把南韓士兵編入美軍建制中,每個步兵連編入100個南韓士兵,以便提供足夠人力。事實上,這些南韓士兵訓練不足、裝備落後、語言不通、遇戰即潰,反而造成很大反效果。在中國參戰後的第一、二次戰役中美軍的失敗,有部分因素其實要歸咎於這個混編的作法。
兵力不足,能不能動員呢?問題是美國政府高層一直把韓戰當成有限戰爭(編注:越戰也是。),不欲擴大,所以一直沒有採行大規模的動員行動。在當時部屬在美國東岸北卡羅來納州的第82空降師是唯一完成戰備的師,三軍聯參中本來有人建議調用,估計就算不帶跳傘裝備也要34天才能抵達韓國,後來還是打消主意,因為它是當時唯一的戰略總預備隊,一旦動用,如果歐洲發生危機,就無法快速反應。
1951年中,兵力不足情況也沒改善多少,除了美軍七個師外,南韓軍只有10個師,美國沒足夠裝備供應他們,他們的訓練也不足。美國只好在太平洋地區島嶼上搜羅那些二次大戰復員後棄置各地飽受風吹雨淋沒有保養的裝備,運到日本重新整修後再撥給南韓部隊。李奇威當時報告估計要把南韓部隊訓練到能有效率地獨立作戰得花上三年的時間,不過後來范佛里特將軍還是利用夏天施行特訓,讓南韓部隊慢慢在1952年時到達大約中國和北韓部隊的戰力。這些南韓部隊在1952年秋季幾次戰役上(如白馬山、上甘嶺)證明了他們經過適當訓練後,在有能力的領導下,還是能夠打硬仗。
根據美國陸軍資料,陸軍單位在整個韓戰期間除了1953年最後接近停戰時期外,在韓國的兵力從來沒有超過25萬人。眾所周知美國軍隊的人力資源多花在後勤以及支援部隊上,能夠在前線作戰的比例較少。在同一時期,中國部隊在北韓部署了19個軍,如果以每個軍5萬人計算,總數可達85萬人;而這些部隊多已改為蘇製裝備。所以,兵力上的懸殊非常明顯。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