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淞滬會戰前的空軍準備


七七事變雖然是第二次中日戰爭的序幕,但真正揭開整整八年戰爭的卻是八一三淞滬會戰。七七事變後的一個月內,中日政府對戰和兩途還是舉棋不定,還有可能以類似一二八事變的方式暫時妥協。但就是因為淞滬會戰的開始,讓雙方再無退路,雖未正式宣戰,大規模的兵戎相見持續了下面四年。



早年官史裡總是稱淞滬會戰由日本突然挑釁,是其侵略策略的一部分,甚至意圖「三月亡華」。後來日本資料逐漸出爐,人們開始發現日本當時並無整體、協調一致的策略,可以說是上下各行其是,由一部分右翼軍人引起的對外軍事衝突卻綁架了整個國家的走向。另一方面,細究此段時期的史料,卻會發現淞滬會戰的起因,老蔣的授意與決策也要算上一份。更嚴格的說,此時在淞滬開戰且投入大批兵力,並無任何軍事戰略上的好處,反而是錯誤的戰略。

七七事變開始後,國軍所據以調兵遣將的國防計畫是經過國軍軍事高層及德國軍事顧問團相當時間研究、多次修訂後的結果,作戰方針中首先的七條即是從華北到華中逐次抵抗,以達持久作戰之目的,而其他幾條都僅是警戒之用而已(就如淞滬京杭僅一條)。而海、空軍兵力方面,國軍與日軍差距過大,無以為恃;僅有陸軍依靠數量,還可一戰。在華北至華中大地作戰,一是拉長日軍陸上補給線,二是逼迫日軍僅能投入陸軍作戰,在在都會暴露其兵力不足的弱點。在淞滬開戰,弱勢的國軍不但要華北、上海兩線作戰,還要承受日本海軍兵力的投射,更且讓日軍充分發揮海上及江河的水運補給力,怎麼看都不能算是明智之舉。

軍事戰略上不智,那麼可能的解釋就只有政治了。的確,近年來對老蔣此時期的研究都顯示他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不管是在日記裡還是在言談中,確曾寄望於外國的干涉;只可惜這干涉的願景終歸泡影,而這段時期國軍的犧牲,正如學者李君山所說的,是「為政略殉」。

之前我曾多次提到淞滬戰前的準備近乎沒有,國軍正依國防計畫向華北調兵遣將,主力佈置在華北方向,在京滬杭僅留十個師;彈藥油械儲備三分之二將支應江北,僅三分之一留於江南;空軍更依《冀北作戰計畫》向北調動。

近來看到一些有關空軍資料,雖然列出當時的編制序列與長期駐地,但是都僅是紙上編裝,單看這些資料,看不出當時空軍主力北調的情況。而且空軍的調動不僅僅是飛機而已,地面維修人員、零料件、油彈等等也都往往要在飛機調動前事先移動到位,否則飛機轉場後發現無油、無料、無彈、無修,有點小問題都可能飛不起來。

那麼,從1937年7月7日至8月13日,國軍空軍的作戰準備情況如何呢?

以下資料來自《國民革命戰史:抗日禦侮・第四卷》pp. 95-98.
中國空軍兵力,迄七七事變,計有九個大隊二十一個中隊,第一(南昌)、第二(廣德)、第八(南昌)大隊為轟炸大隊:第三(句容)、第四(南昌)、第五(南昌)大隊爲驅逐大隊;第六(南京) 、第七(西安)大隊為偵察大隊;第九大隊(蚌埠)為攻擊大隊,另直屬隊計第十三隊(襄陽)、第十八隊(廣州)、第二十隊(孝感)、第二十九隊(廣州)。
實際上,當時由於平日訓練耗損,許多單位飛機不足。為了補齊編制,對其中一些單位進行縮編,等待購買新機補充。如第一大隊就把所有諾斯羅普Gamma 2E輕轟炸機轉交給第二大隊;第三大隊七中隊把霍克三轉給第四、五大隊各三架;第六大隊十五中隊的飛機轉給大隊的其他中隊,大隊還接收直屬第十三隊的所有飛機;第七大隊三十一中隊飛機轉給大隊的其他中隊。但即使如此,也無法補足編制,如第二大隊在8月14日當天也僅能出動22架(編制36架)。另外,杭州筧橋中央航校的飛機由教官駕駛,編成暫編大隊,下轄暫編32、34、35中隊。

在作戰計畫方面,1936年春,空軍擬具空軍作戰計畫,經過兩次修正,到年底確定,一般作戰方針如下:
一、以先行肅清我國腹地敵軍勢力,而後協助陸軍作戰,相機襲擊擊敵海空軍,並其國內海空軍根據地,與其工業地區之目的 ,於宣戰之前,先以機敏之手段,撲滅東海沿岸敵之航空母艦與艦隊,及長江以內敵之艦船,並其滬漢天津等之據點。 
二、於我陸軍集中間,以主力置於長江下游地區,擊破蘇浙沿海敵軍之登陸,並任首都之防空,以一部協助陸軍之集中,相機妨害敵陸軍之集中,並保護主要交通線。 
三、至會戰期間,則以主力協助陸正面大軍作戰:一部協助海正面守備部隊阻止沿海敵軍登陸。 
四、全作戰期間,遇有良機即奇襲敵之空軍根據地,以期獲得我空中行動之自由。 
五、依狀況遠向九州、臺灣等地,轟炸敵海空軍根據地,與其工業區。
對於空軍有限的兵力來說,雖然期望有點太高,但很明顯地這個作戰計畫是國防計畫的一部分,配合陸軍大軍進行會戰。

而已經提到多次的《冀北作戰計畫》又是如何呢?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事變發生後,因日軍增兵平津,戰事漸次擴大,空軍乃擬定冀北作戰計畫,其方針如次;企圖於陸軍會戰之初,先以空軍主力奇襲天津、豐台等處,摧毀敵陸軍根據地,並相機協同我陸軍擊破該方面之敵;同時以空軍一部担任京杭空防,及沿海沿江之偵察與警戒,並對京滬方面仍作緊急時主力轉移之準備,以防萬一。 
當時根據作戰計畫對冀北作戰乃作如次之準備; 
一、動員空軍部隊,充實先任作戰各隊之飛機。  
二、頒佈冀北作戰部隊之軍隊區分,編成天津、南苑兩支隊。 
三、增築華北機場,並擴修隴海、平漢兩路各機場。 
四、對冀北作戰前進各機場地面人員之派遣。 
五、對冀北作戰前進各機場油彈之集積。 
六、對冀北作戰部隊之集中: 
甲、天津支隊 
1、第二大隊八月十一日大部集中於周家口,一部集中於信陽。 
2、第四大隊八月七日全部集中於周家口。 
3、第三十中隊八月十日集中於南昌。 
乙、南苑支隊 
1、第五大隊(欠第二十八中隊)八月十日大部集中於揚州,一部集中於淮陰。 
2、第九大隊八月十日全部集中於許昌。
《冀北作戰計畫》擬定的同時,實際的戰術計畫如下:
戰事漸次擴大,爲適應持久作戰,空軍乃策定第一次奇襲計畫,其方針如次: 
一、我空軍因較敵空軍為劣勢,若以協助陸軍作戰,則不敷分配於各方面軍,故以集中使用,奇襲敵空軍根據地,逐渐消滅敵空軍之實力,而作持久戰,間接協助陸軍取勝為目的。 
二、以較新銳之部隊,用於華北主戰場及敵艦隊;以較次部隊,用於沿海各省及沿江一帶;並担任首都及重要城市之防空。
很明顯地,這段期間空軍都是在為華北主戰場做準備,補充飛機、調補人員油彈,以赴北作戰:
自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下旬以來,依據前述計畫,調補充實先任作戰部隊之飛機,繼於八月初旬,調派地面人員及油彈,分赴北正面前進各機場。同時以駐京第六大隊、航校偵察隊,分於蘇、浙、山東半 岛沿海一帶,逐日派機偵察;駐句容第三大隊,則自七月下旬起,逐 日派機升空巡邏警戒。迄至八月十一日,對冀北作戰之各項準備,已全部完成。 
詎由八月九日上海虹橋機場事件發生以來,淞滬情勢日趨緊張。至十二日益加嚴重。軍事委員會鑒於密邇首都,緒戰勝負,關係國民作戰意志與國際視聽,遂令空軍變更計畫,放棄北正面之襲擊 ,依年來與京滬警備司令長官之協定,先協助上海方面陸軍襲取敵租界根據地,轟炸其海上各種艦艇,與阻止其登陸,以達成緒戰之勝利而策首都之安全。 
十三日將空軍全部兵力轉移於京滬杭地區。十四日空軍遂開始向滬敵轟炸。當時爲便利指揮起見,設立空軍前敵總指揮部,同時颁布戰鬥序列設立第一軍區司令部於南京,俾便首都防空之指揮。

看這張圖,會更清楚當時的部署。其實對冀北作戰並未全部完成,如第八大隊從南昌疏散到吉安,8月10日本要飛到襄陽對冀北作戰;但是雨勢過大,機場積水無法起飛;一直要到8月15日才勉強飛到南京,加入對上海作戰。

從這張圖,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淞滬會戰開始前,甚至空軍對此方向都無甚作戰準備,按計畫應僅有杭州筧橋航校暫編大隊以及第三大隊擔任防空,第六大隊的一部分擔任偵察任務。

而在整備補給方面,原先各單位一半的維修人員和油彈料件都先派遣到華北方向,甚至已經進入前線準備前進機場。此時突然改變方向,這些前遣人員無法及時轉回,許多油彈料件也在轉運過程中消耗掉。如第四大隊機械士田鍾秀在8月13日時即在山西平型關附近大營前進機場,接到命令後,帶著彈藥及料件,好不容易才回撤到山西大盂機場,完全沒有參加淞滬會戰。而淞滬方面參戰空軍部隊,因為維修補給的短缺,也造成相當的困擾。九大隊的許來克機就曾兩度因炸彈未能及時運到前進機場,出擊時不得不僅以機槍掃射地面日軍物資及黃浦江上日本艦艇。

這在在說明了淞滬會戰的無準備。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