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斯之殤

在一個英文社群看到圖1和圖2這組照片,日式圍牆裡有幾輛報廢的卡車和戰車,還有零件底盤散落一地。照片說明是日本員工在舊料廢車場裡查尋可用的零件。這是澳大利亞戰地攝影記者菲利普・奧利佛・哈伯森(Phillip Oliver Hobson)1952年4月在日本拍攝的照片,收藏於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

圖1,三名日本人在舊料廢車場,菲利普・奧利佛・哈伯森攝,日本,1952年4月。


圖2,維克斯6噸E型B款指揮戰車,菲利普・奧利佛・哈伯森攝,日本,1952年4月。


這組照片初看沒有什麼特別,仔細端詳卻有疑問:日本戰車什麼時候有過這種駐退管在砲管上端的設計,而且砲旁還有一根粗壯的機槍保護套筒?越看越覺得眼熟,這輛報廢的戰車應是日本從未使用過的英製維克斯6噸輕戰車E型B款(Vickers 6-ton Tank Mark E Type B)。按,日本曾在1930年從英國進口一輛E型A款做為設計戰車的「參考」,但A款是雙砲塔的設計,左右獨立的單人砲塔各配機槍一挺。

再仔細端詳,圖1砲塔後面有一方形延伸部,這更是罕見,加上圖2裡破裂的機槍套筒,於是恍然大悟,這應是國軍在1937年松滬會戰初期損失的一輛維克斯6噸指揮型輕戰車,被日軍俘穫送回日本本土展示研究。二戰結束多年後,被做為五金廢料而廢棄。

維克斯之生

1930年代初期,由德國軍事顧問團建議,國府陸軍開始整頓加強,其中一個重要步驟為建立裝甲部隊,為此向英國及德國逐年採購戰車及裝甲車輛,至1937年成立裝甲兵團,其中戰車營第一、二連由英製維克斯六噸輕戰車E型B款組成,各有8輛。

英製維克斯六噸輕戰車E型是維克斯─阿姆斯壯公司在1929年推出的設計,是1930年代初期最先進的設計。其中A款(Type A)是獨立雙砲塔的機槍戰車,B款則是全新概念,將火砲及機槍並排裝於雙人砲塔之中,其設計對日後戰車設計有極大的影響。

雖然英國陸軍未採用E型B款,影響了維克斯─阿姆斯壯公司對海外的銷路,波蘭買了38輛,芬蘭33輛,泰國30輛,中國20輛,蘇聯19輛,土耳其16輛,還有其它國家購買零碎數量。其中蘇聯雖只購買19輛,卻取得維克斯公司授權生產,生產數量不詳;但其後來在這戰車基礎上自行發展T26戰車,至二次大戰期間總共生產了12,000輛。

國軍的20輛E型B款在1934~1936年間分三批運到。

第一批:1934年9~11月,12輛維克斯E型B款,3,200發47毫米炮彈,原廠車體編號V.A.E. 800~811號。

第二批:1935年3~5月,4輛維克斯E型B款,2,860發47毫米炮彈,零件備料,原廠車體編號V.A.E. 845~848號。

第三批:1936年10月,4輛維克斯E型B款指揮型(砲塔後側有延伸部裝Marconi G2A 無線電),2,860發47毫米炮彈,原廠車體編號V.A.E. 1148~1151號。

這些戰車國軍編號似是從51號編至70號,編為戰車營第一連和第二連兩個連,指揮型戰車作為排長座車,特別裝有無線電以便指揮聯絡。

圖3,在松滬會戰被俘的另一輛維克斯6噸E型B款戰車,國軍編號58,車體原廠編號 V.A.E. 807。

圖4,行軍中的維克斯6噸E型B款戰車,編號65。

圖5,成行軍縱隊的維克斯6噸E型B款戰車,1937年左右。照片中第三、四輛的砲塔有延伸部及無線電短天線,為指揮型戰車。



維克斯之戰

正如筆者在許多文章中提到過,在松滬主動開戰是蔣中正輕率的決定。在事前毫無準備之下,為貪小便宜,意圖以兩個師(87師和88師)快速消滅為數2,500人的日本上海特別陸戰隊,還寄望上蒼保佑,「使滬戰能急勝也」(蔣8月14日日記語)。但既然準備不足,連上帝也幫不了忙。戰事膠著,雙方投入更多部隊,雪球越滾越大,反而破壞了國軍參謀本部及德國顧問團之前籌劃兩年、並已調動準備一個月在華北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

戰略上更不利的是,此戰讓江蘇及浙江這塊最重要的經濟策源地早早淪陷,而且更讓擁有絕對海權優勢的日本能夠利用長江這條戰略運輸動脈「夾江而上,長江成為敵軍最安全便捷之交通補給線,無須守備,不虞被我切斷,故可充分機動集中發揮戰力於決戰點,使我無還手餘地。」(《石覺將軍訪問記錄》第124頁)緣此日軍能夠輕鬆地補給大軍,直攻武漢,對日戰事就此癱瘓。更因中日雙方軍隊主力轉移於華中方面,華北空虛,遂讓共軍有了發展壯大的空間,就此敗壞了國運。

檢視國軍戰車部隊在這時期的調動過程,也可驗證在上海開戰的準備程度。

蘆溝橋事變後,蔣中正即命令戰車營準備渡江北上。8月初,發出多道指令準備調戰車營至河北,並調兩個戰防砲營分赴保定及石家莊。更在8月10日電令戰車營開赴石家莊,歸第二師鄭洞國指揮。

圖6,蔣中正飭令戰車營開赴保定歸鄭洞國師指揮,1937年8月10日。

所以,當8月11~12日張治中麾下的87師和88師從80多公里外的蘇州、常熟、無錫主動推進至上海近郊時,國軍戰車部隊正在向河北調動中。13日中日雙方開始在上海交火,國軍完全沒有戰車可以支援,只能緊急從南京修理廠中待修的8輛維克斯E型B款挑出5輛尚可開動的戰車,由第一連連長郭恆建率領,在8月15日用鐵路運到昆山再開動到南翔。同日,蔣中正電令在華北的徐永昌,急調已抵順德(今河北邢台)的戰車及兩個戰防砲連回上海;8月18日,電令戰車營列車從華北折回南京。如此,在上海開戰之輕率與毫無準備,可見一斑。

8月17日,第九集團軍司令部命戰車第一連派兩輛維克斯戰車支援88師進攻日本上海特別陸戰隊司令部,但因車況不佳,出動後不久即引擎故障,無法參戰。

8月19日,第一連再度出動,配合87師進攻楊樹浦。因為從未與87師做過步戰協同演練,步兵跟不上,戰車只能自己行動。由於日本上海陸戰隊此時還缺少反戰車手段,雖然被維克斯戰車壓制在戰壕工事中,但沒有國軍步兵的配合,單靠戰車仍無法取得有利戰果。

晚上10點半許,沿其美路(今四平路)進攻的維克斯戰車在沙涇濱橋邊遭到日本海軍陸戰隊漢口特別陸戰隊第1小隊集火射擊,轉向離開時因視線不良,左履帶陷入泥灘動彈不得。乘員趁夜色放棄戰車安全脫困,此車遂為日軍俘獲。

圖7,日本上海特別陸戰隊,〈上海戰跡案內骨子・其美路第一橋戰鬥略圖〉,顯示維克斯六噸戰車陷於河灘的位置。

圖8,陷入沙涇濱河灘爛泥的維克斯六噸戰車。

20日凌晨,第一連另兩輛戰車在公平路進攻日本上海陸戰隊第9大隊陣地。其中一車故障,連長郭恆建下車檢視(一說尋找失聯步兵單位),中彈陣亡。

20日晚,從石家莊趕來的戰車營第二連上陣,支援從西安趕來的第36師(師長宋希濂)從兆豐路至公平路一帶進攻匯山碼頭及楊樹浦碼頭。第一排排長張啟元帶三輛戰車進攻兆豐路附近日本第九大隊防線時,被子彈破片傷眼。

21日晚,第二連繼續出動,兩輛戰車沿兆豐路突破日第九大隊野和中隊第二小隊在兆豐路與唐山路口的陣地(該中隊第三號陣地,非某些資料說的「第三線陣地」),受到日軍集火射擊,轉繞唐山路向東,一路經過登脫路口(今丹徒路)的第二號陣地,到公平路口的第一號陣地後回頭折返,經兆豐路退回國軍防線。這中間無步兵支援,僅靠戰車火力壓制日本陸戰隊步兵。日軍宣稱擊破此二輛戰車,顯然並未擊毀,它們不但仍能行動,還在日軍幾個陣地間來去自如。

連長鄭紹炎的戰車與其它兩輛分開,帶支援的輕裝甲車(應是英製無砲塔的維克斯─考登─勞爾特裝甲車)在開始帶一輛輕裝甲車(應是英履帶低車)走丹徒路。此時日軍卻帶來戰防砲(37毫米九四式速射炮)和九二式步兵炮對維克斯戰車射擊,命中多發,該車最後靠邊停止於離丹徒路唐山路口以北不遠處。車內的連長鄭紹炎、駕駛員吳健、砲手卜孟英三人都陣亡,在後面燒遠處跟隨的輕裝甲車上的童崇基在路口見態勢不對,率另一輕裝甲車轉頭後撤,才逃過一劫。可惜的是,在暗夜之中,又缺乏步兵的援護,國軍戰車終未能取得較好戰果;其餘維克斯戰車也在日後松滬會戰的戰鬥中損毀喪失,部分亦遭日軍俘穫。

圖9,1937年10月21日夜戰鬥略圖,兩輛國軍戰車在蹂躪日軍戰地後撤退,日軍第三號陣地有一門砲(不知是九二式步兵砲還是九四式速射砲)。一輛戰車在登脫路被擊毀停下。

圖10,一群日軍正準備將這輛維克斯指揮戰車拖走。此車砲塔後方可見無線電天線,車體靠於道路右側,與10月21日夜戰鬥略圖中的最後位置吻合。照片左側準備用來拖曳的是日本上海特別陸戰隊的八九式戰車。

圖11,被日軍俘獲的維克斯6噸E型B款指揮戰車,注意日本士兵旁機槍護筒的裂痕及主砲陰影盡頭旁的彈孔(深色迷彩中),背景車輛應是日軍派來拖此車的日製八九式戰車。上海,1937年。

圖12,日軍將維克斯指揮戰車拖過沙袋工事。應是位於丹徒路和唐山路口的第二號陣地。砲塔右側下方有一相當大的彈孔。彈孔口徑為筆者推測另加。

圖13,日本海軍軍官檢視維克斯指揮戰車。砲塔延伸部後裂痕意味者有炮彈從前方進入砲塔爆炸爆炸後破片貫穿,並非從後射入貫穿。不見天線,故無線電可能已經被日軍取走研究。砲塔頂的大片金屬片應是日軍後來加上,不知有何用處。地點不詳,1937年9月10日。

鄭連長所乘這輛指揮戰車,22日晝間後由日軍以八九式戰車拖回防線內,期間拍攝不少照片,從照片中可看見該車上彈痕累累,多處不同大小貫穿彈孔,有37毫米口徑(九四式速射砲)、稍大的57毫米口徑(八九式中戰車)、甚至更大的口徑(九二式步兵砲以上)。可見,日軍為了阻止這輛戰車,使上了九牛二虎之力。

這輛指揮戰車和其它戰車很快就被運回日本。前者1937年10月間於日本東京上野區松阪屋百貨公司公開展示,後者則似出現在1939年東京體育場的展覽之中。之後不知在日本那個倉庫裡待著,這一待便是十五年,誰知這輛經過戰火洗禮的老戰車,還是在廢料場中走盡了一生。

圖14,在日本上海特別陸戰隊司令部前展示供記者拍攝的58號維克斯六噸戰車,上海,1937。

圖15,日軍在東京體育場展示俘獲的國軍戰車,從左至右為法製雷諾 FT 戰車、兩輛德製 Panzer I 戰車、兩輛蘇製T-26戰車、最後一輛就是英製維克斯六噸戰車。

圖16,在東京百貨公司展示的維克斯戰車,東京上野區上阪屋百貨公司,1937年10月25~27日。彈孔口徑為筆者推測另加。

圖17,這張照片近年常被描述成以單車衝鋒的悲壯景象,其實這是日軍方面的擺拍,並非戰鬥時拍攝。仔細觀察照片可知:1. 砲塔有無線電天線,確為指揮戰車,2. 日本陸戰隊士兵未採取戰鬥掩蔽措施,而攝影者更是全身直立暴露,顯然不是在戰鬥狀況下,3. 更重要的是,這輛指揮戰車的戰鬥發生在21日夜間,而最後偏轉停止於道路右側人行道邊緣。


參考:

1. 〈三名日本人在舊料廢車場〉,菲利普・奧利佛・哈伯森攝,日本,1952年4月,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https://www.awm.gov.au/collection/HOBJ2897,2022年11月12日取得。

2. 〈一名日本人檢視廢棄的維克斯六噸輕戰車〉,菲利普・奧利佛・哈伯森攝,日本,1952年4月,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https://www.awm.gov.au/collection/HOBJ2898。2022年11月12日取得。

3. 1937年8月10日,〈蔣中正電錢大鈞准令吳克仁軍擔任滄州至留各莊段工事又第二十五師第八十五師准移至高陽安新一帶並飭戰車營開赴保定歸鄭洞國師指揮〉,國史館典藏號 002-090106-00012-036。

4. 日本上海特別陸戰隊,「支那事変上海戦跡案内骨子」,JACAR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Ref.C14120619600。

5. 鈴木貞吉,《支那事變寫真帖・昭和12年湖東會戰編》,1938年。

6. Ledwoh, Janusz, Vickers 6-ton Mark E/F Vol. II, Wydawnnietwo Militaria, ISBN 9788372193254, 2009, 76 pages.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