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之食、彼人之毒

早晨出門匆匆,從冰箱裡抓了一個盒子就走。中午要加熱時,才發現拿的是沒有米飯的一盒剩菜,也只好到公司冰箱裡翻找一番。如同往常,貝果早就告罄,只剩下滿滿數架的英國鬆餅(English muffin),江湖救急,不能要求太多,也只能捏著鼻子嚥下去吧。

正在排隊等麵包機烘烤時,印度同事史丹利快速走過,丟下飯盒、直奔冰箱。半分鐘後,他用指尖捏著兩塊鬆餅,帶著一臉嫌棄之色加入排隊的行列。同是淪落難友,我兩人藉此機會進行了友好而又深入的交流。

看著他的飯盒,我先恭喜史丹利:印度做為兩百多年的被殖民國,竟然沒有被老牌帝國主義文明污染,放棄數千年來源遠流長的香辣美食,實在是非常幸運。

深諳歷史掌故的史丹利指出,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他舉了個現成的例子:聖雄甘地。據說,甘地的家庭原本極端親英,但當他遠渡重洋、負岌留學倫敦、親身體驗英國伙食之後,無疑地在其內心深深種下了不太和諧的種子,後來逐漸發芽茁壯,終至走上反抗之路!而其日後慣用的不合作與絕食的手段,也是在跟當時提供伙食的房東太太長期對抗之下逐步完善,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交流至此,雙方達成高度的共識──無怪乎甘地會留下如此富含哲理的名言:「此人之食,彼人之毒」("One man’s food may be poison for another")──非是曾身受英式食物戕害多年,感觸極深,不能作此刻骨銘心之嘆也!





張貼留言

0 留言